《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人的自然屬性、人的社會性,樹立“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觀點;能夠運用所學原理澄清一些錯誤認識,批判“人性自私論”。
教學重點: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
教學難點:
論證“人性自私論”的錯誤。
教學方法:
談話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六課側重介紹了客觀世界對人的意義以及人們判斷客觀事物對人有無意義的評價標準,即介紹了價值和價值觀的有關知識。
那么,人以及人的活動對人類的意義又是什么?人們判斷人及人的活動對人類有無意義的評價標準又是什么?人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和活動對人類有意義?這就涉及到人生價值及人生目標問題。高二《思想政治》的第七課就是介紹這方面知識的。
第七課 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p65-101)
先介紹第一個問題:人及人的活動對人類的意義問題,即人生價值問題。
設問:什么是人生價值?人生的真正價值是什么?我們的回答是:
第一節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p66-77)
設問:人生的真正價值為什么是對社會的貢獻?
這是由人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人!我和在場的各位都是人,我們作為人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然而,我們可能很少考慮人的本質究竟是什么的問題。
設問:人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
我們的回答是:
一、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p66-69)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這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探索得出的正確結論,在這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中,對人的本質究竟是什么的問題,不同的人曾作出過種種不同的回答。課本 p66第一段例舉了5種說法。
請同學們看投影顯示的材料并思考回答:這些說法涉及到人的哪些特征或屬性?
媒體顯示:
①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動物——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②人是陸棲兩腳動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③人是食品的過道(和運河,旁的動物的墳墓,死者的歸宿所,通過旁人的死亡來產生生命,一個裝滿腐朽的財寶箱。)——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畫家達•芬奇。
④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譯員)——十六、七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
⑤人就象藤蘿,他的生存靠別的東西支持——十八世紀英國詩人蒲伯。
⑥人是一架復雜的機器——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拉美特里。
讓學生回答,逐步形成以下四個方面的共識:
①、②表明人屬于動物,不是植物,更不是非生物。把人與植物和非生物區分開來了。
③說明人有“食欲”,要吃食品。
④、⑥說明人受自然界和自然規律的支配。
②、③、⑤說明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陸棲、食品、靠“別的東西”支持)。
歸納:這些特征和屬性都屬于人的自然屬性,都是人的自然屬性的表現,可以概括為:
媒體顯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
表現:人的生存和發展總是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人的自然屬性 人與動物一樣也有自然欲求。
含義:人在生存、活動、欲求等方面所具有的與其他動物的相通性。
①關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是由自然物質組成的,它是由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水和無機鹽等物質構成的有機體。生是由自然界的有機物構成,死后又分解為自然界的有機物。②關于“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人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自然界。作為自然界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依賴自然界提供的各種資源和生態環境,包括光、熱、水、氣、土壤、礦藏等無機成分,以及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物部分。這些條件,既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物質基礎,也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生活資料。人離開自然界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③關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總是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人從生到死都受生命運動的規律支配;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認識自然的活動、改造世界的活動。)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認識規律。④關于“人與動物一樣也有自然欲求”:沒有吃的欲求、求生的欲求,人類就不能生存;沒有性欲,人類就不能延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