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教學設計
設問:人能否缺少這些屬性?
不能!人的這些屬性是人類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前提條件。缺少這些屬性,人既無法生存(如離開自然界,沒有食品。),也無法延續(如沒有性欲。)。
設問:這些屬性是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否根據這些屬性把人與其他一切事物(包括動物)最終區分開來?
雖然人類不能沒有上述屬性,但是,這些屬性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而是人與動物的共性,是人與動物的相通之處。這些屬性是不能把人與動物最終區分開來的。因而,它們不是人的本質屬性。所以,上述關于人的種種說法都沒有抓住和揭示人的本質屬性。從總體上說都是不科學的。
設問:人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呢?
我們再看另一些關于人的論述:
媒體顯示:
①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
②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戰國末期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
③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的本質區別在于,動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則能從事生產。
——恩格斯
④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
設問:這些論述涉及了人的哪些屬性?
讓學生回答,逐步形成以下共識:
①說明人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產生的,人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級動物。人類學、考古學和社會發展史都證明,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人的勞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語言和思維,都是社會的產物。
②說明人有“群”,人能“群”,人離不開“群”,“群”即是集體,即是社會。因此,人總是社會和社會性的動物。
③說明人能生產,而生產總是社會性的,因為,任何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生產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從事生產的人只能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社會的人,如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生產中的協作關系,產品分配關系和交換關系等;任何生產都不可能完全脫離開社會,因為任何生產所需要的工具、方法等都是社會提供的。
④說明人的生存、生產、生活總是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一個正常的人總是處于血緣、地緣、業緣關系中,處于一定的經濟、政治、法律和道德關系之中(參見課本p67倒數第2段。)。在《中國實用人際關系大全》中就列出了5大類32種人際關系。
媒體顯示:
人是社會的產物。
表現: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人的社會屬性 人生活具有社會性。
含義:人類產生、人在生產和生活等方面對社會的依賴性。
設問:人能否缺少這些屬性?
如果說,缺少自然屬性人就無法生存、延續的話,那么,缺少社會性就無法生存和發展,因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
設問:這些屬性是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否根據這些屬性把人與其他一切事物特別是動物最終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