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學案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存在著種種不同性質的成分,因此,我們要以三種不同態度對待它:’
第一種態度:即全面繼承,大力發揚
從總體來看,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大公無私、顧全大局、憂國憂民、舍己為國、抗敵御侮、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尊、自強、自信、自立、自主以及艱苦奮斗、奮發向上、百折不撓、開拓進取的自強不息精神;正直、善良、誠實、守信、互敬互愛、廉潔奉公以及追求人格、氣節、情操的崇尚道德精神;不滿腐朽黑暗、痛恨貪官污吏、反抗壓迫剝削以及向往民主、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生活的民主自由精神;務求實效,講求事功、實事求是、虛實相生、陰陽互變、相輔相成、知行合一的唯物辯證精神;強調人倫關系,主張團結友愛、寬容大度,強調個人在不同人際關系中所應遵守的道德和所承擔的義務。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應該繼承。
54
第二種態度:在批判、改造的基礎上繼承
繼承傳統文化,應是辯證地批判繼承,而不是形而上學的抽象繼承。繼承不是無條件的,是經過批判來繼承的。批判是條件,繼承是目的,發展是更重要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認為: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如何對待文化問題,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全面的歷史的方法”,即“古今中外法”。他說:“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己方和彼方”。“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問題發生的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把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
第三種態度:對于有些內容應該堅決摒棄
如董仲舒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強調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服從,從而形成舊家長式的絕對權威、夫婦間權利的不平等、師傅對徒工的剝削等現象;還有經過多年的社會思想變革,雖已被摒棄、但并未完全絕跡的現象,如當今社會上的一些封建迷信等。對于這類有害的傳統風俗,在現實中是應該堅決廢除的。
采取三種不同態度,目的就是防止那種盲目否定或全盤繼承的一刀切的錯誤做法。
例題:對文化繼承的正確認識是()
a.全面繼承傳統文化
b.堅決摒棄傳統文化
c.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
d.一半繼承,一半摒棄
解析:全面繼承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堅決摒棄的是有害的傳統風習。文化傳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傳統文化。所以,正確選項是c。
(三)(學案)科學技術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科學技術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識體系和工具,是人類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產的寶貴文化成果。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科學技術空前發展和廣泛應用的結果是物質的豐富,從而為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社會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來發揮其社會功能和價值,促進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