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形而上學)
郭象認為人與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觀點,董仲舒認為天不變、道亦不變(指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則永恒不變)的觀點,杜林認為事物中沒有矛盾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觀點。而在現實生活中,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對人們仍然有著廣泛的影響。如看問題辦事情習慣于孤立地就事論事,看人看事一成不變,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學校師長和機遇等外部條件上。
荀況 《韓非子》 《黑格爾傳》
董仲舒 (前179~前104) 漢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天”的學說在董仲舒哲學體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學概念,主要指神靈之天,是有意志、知覺,能主宰人世命運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屬性賦予天,使其神秘化、倫理化。同時,董仲舒吸收陰陽五行思想,建立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宇宙圖式。認為陰陽四時、五行都是由氣分化產生的,天的雷、電、風、霹、雨、露、霜、雪的變化,都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董仲舒又把天體運行說成是一種道德意識和目的的體現。認為天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四季的變化體現了天以生育長養為事的仁德。董仲舒給天體加上了道德的屬性,自然現象成為神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風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識的體現。
(介紹形而上學一詞的來源和含義,以排除學生的疑念。)
形而上學一詞源于古希臘文。它本是亞里士多德的一本文集的名稱,叫《物理學后編》。當時在出版亞里士多德的文集時,編撰者們把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著作放在前面,叫《物理學》,而把他研究有關神、靈魂、意志、自由等的哲學學說放到《物理學》的后面,取名為《物理學后編》。當這部著作介紹到我國時,學者嚴復借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說,超乎物體具體形態之上的那些事物叫做“道”,具有具體形態的事物叫做“器”),把闡述抽象道理的《物理學后編》就取其意翻譯成了“形而上學”(關于形而上的學問)。所以,形而上學的本意是“物理學后編”。從黑格爾開始,就把形而上學用作反辯證法的同義語,也就是說,形而上學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提問: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發展觀還有哪些表現?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那么,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這兩種不同的發展觀到底有哪些分歧呢?請同學們在閱讀教材第139頁第3自然段至第141頁第2自然段的基礎上,自己歸納出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三個分歧,并著重思考和理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可出示下列表格,在同學閱讀的基礎上,邊提問,邊歸納,邊填寫。)
項 目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辯證法
形而上學
(可以引導同學自己設計表格歸納填寫。表格也可如下設計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