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八課第一節第一框《實踐及其特征》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掌握實踐的含義及三個特征。并能用具體實例給予闡述。懂得實踐三個基本特征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統一于任何一項實踐活動中。
(2)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實踐概念的學習,學會對實踐概念進行分層理解的方法;通過對實踐特征的學習,學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能力,以及歷史的、辨證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體驗法、歸納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對實踐觀點的學習,樹立實踐第一的觀念。
(2)結合實踐第一個特征的學習,使學生堅持唯物世界觀。
(3)結合實踐第二個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結合實踐第三個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二、教學重點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三、教學難點
實踐第一特征與第二特征的關系。
四、教學資源
多媒體、清華同方素材庫
五、教學結構
六、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清朝康熙年間,文化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一次到鄉間微服私訪。這時農民們正用稻草捆秧,閑談之間,農民要張英對對子。農民出的上聯是:“稻草捆秧父抱子”。張英站在田頭想了半天,仍然對不出下聯。
張英回家后和夫人談起了此事。正巧,他們的談話被一位侍女聽見了,她不由得笑了起來。張英問她笑什么,她答道;“這有什么難對的,下聯是:“竹欄裝筍母懷兒”。張英一聽,覺得她對的工整巧妙,連連稱贊。
(提問)文化殿大學士為何被難倒?這位侍女為何能對得這樣巧妙?
(主要是因為他常居朝廷官府,并不了解農家生活,更沒有務農的實踐。而那位侍女,家境貧寒,災荒年間被賣做俾女,她小時候在家鄉提竹欄挖筍,感受很深,所以,一聽到上聯立刻說出了下聯)
可見,實踐出真知。勞動群眾在實踐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們要虛心向勞動群眾學習,所以作為青年學生應自覺的投身社會實踐,實現知識的價值。
講授新課:
我們每天都要從事許多活動,但這些并非全都是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對實踐作出了科學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如何界定實踐的呢?被稱做實踐的活動應具有什么特征呢?
請同學判斷:
1、蜘蛛結網
2、小行星撞擊地球
3、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現象和本質
4、“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提出
5、《XX年遠景規劃和發展目標》
6、大猩猩用樹枝釣食螞蟻
題號
是實踐嗎?
原因
歸納
1、2、6
不是
主體是物體、動物。實踐應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實踐的主體──人們
3
不是
認識活動,只是“想”還沒有到“做”
實踐的結果──做(改造)
4、5
不是
構想、目標、規劃等是主觀世界的活動
實踐的對象──客觀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學生歸納實踐的含義:主體、行為、結果、范圍
(一)實踐的含義:實踐是 人們 改造 客觀世界 的 一切 活動。
請學生判斷:
1、醫生治病
2、1998年軍民抗洪搶險
3、中國為加入wto進行艱苦的貿易談判
4、政府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題號
是實踐嗎?
原因
歸納
1、2、3、4
是
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改造的活動
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理解兩層含義:
(1)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不同。
(2)實踐是改變客觀事物的活動,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