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①民族文化的多樣性②民族文化表現了不同的民族情結③文化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中西方節(jié)日內容的差別恰恰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表現了不同的民族情結,這種影響是深遠而又持久的,故①②③應選,④觀點錯誤。
2、文化遺產
(1)含義:
文化遺產即指在歷史、藝術或科學及審美、人神學、人類學方面有著重要意義的紀念文物、建筑物、遺跡等。如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薩大教堂等。
(2)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如在上古中國廣袤土地上,除了黃河中下游、長江下游地區(qū)之外,其他地區(qū)也存在著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格局。以三星堆遺址為中心的古代蜀國文明就是其中之一,三星堆文化在文字、城市、青銅器等文明要素方面,以及在國家政體方面,均與中原夏、商文化有較大差別,有其自身的特點。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對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可能構成中國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完整圖景,中國文明研究中的不少問題,恐怕必須由巴蜀文化求得解決。厄瓜多爾和秘魯的扎帕拉人居住在以物種多樣化著稱的亞馬遜河流域。他們通過語言、宗教儀式、神話、藝術,甚至傳統(tǒng)醫(yī)院來表達和雨林的密切關系。殖民統(tǒng)治、外來文化的進入、疾病、戰(zhàn)爭、森林被濫采濫伐,使扎帕拉人保持的祖先傳統(tǒng)受到極大威脅。XX年,扎帕拉文化入選世界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保護文化遺產:
由于歲月侵蝕、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正面臨被毀壞的危險,這些為歷史創(chuàng)造的遺產無法再造,因而成為不容替代的珍品。為了使不同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免遭破壞,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于1972年10月16日召開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呼吁各國采取一致行動,保護人類的共同財富,并成立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加入公約國家的文化與自然遺產進行嚴格審定,將合格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設立保護基金,在全球范圍內對列入名錄的各項遺產有計劃地實施保護措施。我國于1978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至XX年7月,我國已有30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名錄。
◇課堂探究:(1)麗江古城、復活節(jié)島巨石人像、努比亞遺址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分別體現了什么樣的文化遺產?
(2)你還能說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探究提示:(1)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zhèn),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依山就水的麗江古城,既無高大圍墻,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目前,城內保存著大片明清時的民宅,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靈活,注重裝飾,精雕細刻,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城內水渠密布,跨水臨渠的建筑十分普遍。麗江古城,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展現了悠久、淳樸的納西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