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確立對真理的信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科學發展觀是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總結當代實踐經驗,對應該如何認識和處理社會發展問題的科學回答。它充分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包括社會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認識論和價值觀的統一,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確實是繼承并向前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是一項重大的理論創新。
第二,實際生活中可能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發展觀,一種是科學的,另一種是不科學的。只有從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一上,把從一切從實際出發和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這兩個出發點結合起來,把目的和手段結合起來,全面認識和實踐發展問題,這樣的發展才是科學的、是人民群眾所需要的,才是可持續的。離開了這些基本理論前提、出發點和根本目的講發展,就會偏離前進的正確方向,使社會主義事業遭受挫折甚至失敗。
第三,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充分體現了黨的求真務實精神。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二十多年來的經驗和現實情況都說明,全面、正確地解決認識發展問題,確實是當前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甚至國家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牛鼻子(主要矛盾),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所以,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是總攬全局的重大戰略思維和決策,非常及時,切中時弊,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矛盾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在此,我想著重討論一個問題:如何正確理解和諧與矛盾的關系。
《六中全會公報》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地促進社會和諧!笨梢,黨中央是從實際出發,即從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國情出發,通過對現實社會矛盾的科學分析,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戰略任務的。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根據。黨中央這一決策的正確和英明,恰恰在于不回避矛盾,而是正視矛盾,特別是抓住那些事關發展全局的十分復雜的、突出的矛盾,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保證順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這正是堅持唯物辯證法和矛盾論的有力證明。
理論上如何深刻認識“和諧”與“矛盾”二者的關系,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去求解。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這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斗爭和同一(統一)是一切矛盾普遍具有的兩個基本屬性,但在不同性質的矛盾中,對立雙方如何斗爭,又如何同一是不相同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和諧(名詞)一般是指非對抗性的矛盾中,對立面在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處于主導方面時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態。可以是指現存的狀況,也可以是指追求未來發展的理想目標。和諧(動詞)作為處理矛盾的一種方法,是指社會矛盾處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在處理矛盾時有意識地采用的一種方法,即用友好合作、互諒互讓、平等互利等辦法來緩和化解矛盾,避免激化,這是矛盾運動中同一和斗爭兩種形式的綜合運用。由于矛盾的具體性質和狀況都有特殊性,因而如何恰當地運用斗爭和同一的形式來達到實現和諧的目的也是有所不同的。社會主義社會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社會和諧的水平也是逐步提高的。總之,討論社會和諧問題同樣應該遵循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的原則。那種認為講和諧就是回避矛盾、否定斗爭的觀點,是對唯物辯證法矛盾論的膚淺片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