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確立對真理的信仰
二、立足現實,結合主要實踐經驗,講清基本理論
所謂立足現實,就是以當代世界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主要實踐經驗”,集中體現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新理論成果,即xx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我的體會是,講好哲學課,從方法上講,一是要注重科學性。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的精神實質上,切忌分散。力求把哲學概念的含義(包括內涵和外延)、基本觀點(即論斷)、它的論據、邏輯論證以及它同錯誤觀點之間的是非界限,都交代清楚,不能含糊。二是要立足現實。理論要說服人,一定要面對現實而決不能回避現實,要聯系實際(包括學生中帶有普遍性的實際問題),但不要牽強附會,更不能庸俗化。三是講授盡可能生動活潑一些,使學生容易接受。這樣,學生就可能自覺地用學到的哲理去觀察現實生活,思考自己應選擇什么信仰,樹立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說到立足現實,我認為最好是基本理論和當前的主要實踐相結合。因此,我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理論成果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為題,選擇以下三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認識,供大家參考。
(一)以人為本與歷史唯物主義
黨中央概括xx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時,以人為本排在前面。并明確指出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黨的執政理念和黨的宗旨的集中體現。對此,從哲學的層面應如何理解呢?
這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基本觀點直接相關。一是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主體的思想。在如何認識和處理自然和人、物質和精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上,主張在堅持自然、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人作為主體的能動作用,即人在其活動所及的范圍內,發揮他所特有的思維和實踐能力,能對改變周圍的世界起主導作用。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主張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決定力量。不僅如此,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其在創造歷史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與舊社會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和飛躍。我想,這些觀點是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重要哲學理論根據。
認識“以人為本”應該把握兩個要點。
第一,提出“以人為本”是充分肯定人對社會發展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
我們現在所講的科學發展,主要是指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問題,它表達了人作為主體,對應該如何改變客觀世界和人自身,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主客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發展進程所持的基本觀點。因此,它與描述自然界和社會運動客觀過程的一般發展觀不完全相同。從哲學上講,發展是個系統概念,包含若干層次。對宇宙這個最廣大的層次來說,發展的含義是指演化,即一切事物都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生物層次來說,發展的含義是指生物的進化。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發展都是物質形態自發的運動過程。而人類社會則不同,它是由人組成的,而人是具有自覺能動性的動物,他的行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這就使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帶有一定的自覺性。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仍然處于自發的狀態。即便是現代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只有個別企業或特殊部門有發展規劃,沒有整個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建設。人類真正自覺地設計整個社會發展的藍圖,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動員組織全社會成員的力量來予以實施,并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只有從社會主義社會才真正開始。正如列寧所說的“生氣蓬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所以,科學發展觀,其實就是講人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因而更加需要突出人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這種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貫穿整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