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確立對真理的信仰
(二)科學發展觀與辯證唯物主義
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問題的最新理論成果,轉而指導實踐,成為統領全局的戰略思想。它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在思想上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即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
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發展觀前面加上“科學的”這個定語,意在強調對發展的理解的科學性。而它之所以是科學的,因為這個發展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一作為理論基礎的。由此可以得到啟發,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在于抓住發展觀與世界觀、方法論之間內在的本質聯系。循此思路可以認識到:科學發展觀有三個要件或三項不可或缺的要素。
1.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基本前提
大家知道,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整個世界就是永恒運動著的物質世界,世界上無限多樣、千變萬化的事物,都是物質運動的不同形態。就物質世界與人的意識的關系來說,意識只是一種特殊物質──人腦的屬性和機能,它的內容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意識通過人的實踐可以改變物質世界,但這種主體能動的反作用歸根到底要受物質運動客觀規律的制約。所以,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馬克思把這個原理貫徹到社會領域,主張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恩格斯說:“這個原理非常簡單,它對于沒有被唯心主義的欺騙束縛住的人來說是不言自明的。但是,這個事實不僅對于理論,而且對于實踐都是最革命的結論。” ⑶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一條基本原理。運用這個原理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成了科學方法論的第一條原則──客觀性原則,即認識和處理一切問題都必須從對象、事物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此,在發展問題上集中體現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首先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從當代世界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對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復雜多變的形勢和各種社會矛盾的科學分析,探索和掌握當代世界發展的基本規律。二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正確分析當代中國的國情,特別是二十多年來經濟和社會建設持續高速發展,全面開放、改革深化,既取得巨大成就,又產生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問題的客觀現實,深刻認識中國現階段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形態的基本性質和所處的發展階段,從中發現和掌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搞清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更高階段的聯系、區別,以及過渡的條件。這是黨和國家正確制定社會發展戰略、規劃以及有關的方針、政策的基本根據。因此,各地區、各個領域的領導者和建設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對國情(省、地、縣、區,直至本部門)系統地、周密地調查研究,全面深刻地認識和把握自己所建設和服務的對象的實際情況。
一切從實際出發,說來似乎誰都承認,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這里,有工作方法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立場、責任感和工作作風問題,即能否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從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排除各種影響正確認識和反映實際情況的消極因素的干擾。回顧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可以看到,一切成就的獲得首先都是由于堅持從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符合中國國情;而一切挫折和錯誤也首先在于沒有從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脫離甚至違背了中國國情。失去了這個基本前提就談不上什么科學發展。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就是認定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作出這個論斷的根據正是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當時流行的通俗的表述是:“一窮二白”,“人口多、底子薄、水平低”,“十億人口、八億農民”。時間過去二十多年了,我國總體上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也有一個根據正在變化著的現實,重新認識今日中國國情的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深刻認識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所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