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確立對真理的信仰
可見,哲學和科學、哲學和實踐的緊密聯系和一致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本質特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種高度的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獨具的,是古往今來任何其他哲學所沒有的。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有崇高的目的,這就是為人民群眾(而不是少數人)謀利益,實現人類解放,是真正屬于人民大眾自己的哲學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說明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句名言出自被恩格斯譽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一重要論斷是對所有舊哲學的深刻批判,揭露了它們共同的要害,點明了作者創建新世界觀的目的,賦予新哲學偉大的歷史使命。
不同于馬、恩、列、毛的古今中外哲學家們,著書立說的目的大多是從個人出發,多數人實際上是在為他所屬的統治階級出謀劃策。能站在新興的進步的階級立場,為被剝削受壓迫的勞苦大眾說話、謀利益的是少數。而所有這些哲學家們在說明世界時,他們的觀點和方法,雖然可能不同程度地具有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因素,但從整體上看,都沒有超越唯心主義或形而上學的范圍,因而無論是對整個宇宙,還是對社會和人類自己的理解和解釋,不能不帶有主觀的或片面的性質,只能停留在事物的現象和表面,達不到本質和規律。中國宋代著名的哲學家張載說過,做學問的目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應該說,這四句名言的思想境界是高的,所以常為我國文人、學者所引用。當然,人們對它的理解不完全一致。我的理解是,“為天地立心”,類似康德所說的“人為自然立法”。“心”可以解釋為天地(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即現在所講的世界觀。“道”可以解釋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行為規范,即價值觀。可是,繼承以孔、孟二位圣人為代表的儒家那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能“為萬世開太平”嗎?不可能。對儒家哲學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它有精華也有糟粕。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作為主導的意識形態,儒學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封建王朝加強精神統治,維護社會穩定。其他哲學也有各自的缺陷。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才得以從哲學上全面正確地說明世界,并第一次提出了哲學要參與改變世界的偉大任務。
所謂改變世界,對馬克思主義來講其含義很明確,不是在保存舊制度的前提下作點滴改良,也不是用一種剝削制度去取代另一種剝削制度,而是要求消滅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舊社會,建立真正由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建設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新社會。不僅如此,它還要求在改變客觀世界的同時改變人主體自身。正如大家所熟悉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提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一切人都將得到自由發展的目標。后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作了更加精確的表達:替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⑴所以,馬克思主義講“改變世界”,它所要建立的,既不同于中國傳統哲學的“大同世界”,不同于西方古代哲學的“理想國”,也不同于宗教的“極樂世界”和“天堂”。它不是基于人們主觀的善良愿望,而是根據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人類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發展趨勢所作出的科學預測,它揭示了資本主義最終為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共產主義所取代的必然性,以及未來新社會的基本特征。所以共產主義不是空想而是科學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