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評析]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無論從哪個層面講,本節內容對高中學生來說,是既生疏又新鮮。無法通過講授激起學生對這塊內容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而只能在充分結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入歷史的和現實的材料,進而采用一種活動式、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因此“材料的研習與運用”、“合作與交流”在本節課主要采用的兩種學習方法。基于對文本的理解基礎上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則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更有利于其品德的內化,最終使學生得到發展。本課程設計為開放互動式教學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操作上,采用了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與課堂交流成果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過程指導相結合,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探究新知,提高覺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課堂教學應以人為本,著力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在新課程教學中,要不斷促使學生作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題,解決問題。本課綜合采用以下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分組分工,明確探究任務,組織討論,建立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資料寶庫
中華文化簡介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
傳統的思想認為,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但近代由于三星堆遺址的發現,令傳統的 :長江流域文明是黃河流域文明的繼承和發展;的看法受到動搖。中華文明很可能是多源文明,而非單由黃河流域文明起源。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除了主體民族漢族外,藏族、滿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也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華文化主要可分為幾個地區:中原、華北和陜西的黃河流域,四川、重慶一帶的長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帶的長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蘇一帶的長江下游,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區,華南以及華東以南的越文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