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文化》 教學設計
可見:文化現象豐富多彩,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1) 學生討論“看電視”是不是文化活動?
(2) (欣賞千手觀音圖)
(3) 學生介紹:我的家鄉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動? (三月三、賽龍舟……)
(4) 讓學生談親身參與的文化生活:(校文藝演出、演講比賽、藍球比賽、上課、自習、作業、上網、交友、聊天……)
(5) (學生討論,得出結果)魚(貝貝 )、熊貓(晶晶) 、奧運圣火(歡歡)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被昵稱為“五福娃”。它們以“北京歡迎您”的諧音命名,將北京的祝福帶給世界。五環是奧運會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與奧林匹克五環一一對應,在全世界也具有極強的可視性和親和力,充分體現了奧運文化。
< 合作探究><形成意念 >
1 、文化形式多種多樣
2、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3 、不同區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過“看”和“說”, 讓讓學生回歸生活,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到生活中去體味豐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萬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問”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品嘗不同文化生活的韻味,我們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義,更加關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導入〉
1 、教師提供研究性學習的參照對象:
( 相對于自然界而言; 相對于動物的本能而言;相對于人的先天遺傳而言;相對于人的其它活動而言;相對于社會經濟、政治而言 ;相對于人們自身而言; 相對于人的知識而言;相對于人類文明而言。)
…… (學生可從中選取,亦可自已擬定)
2 、教師指導如何給概念下定義:關鍵是抓住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3. 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來討論,共同歸納:
① 相對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有了人類才有文化(人=動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人類通過實踐創造文化,個人通過實踐培養文化素養)
③ 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和產品;相對于人們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種素養(文化,它隨著一個人迎面走來—— 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素質)
④ 文化:與自然相對,重點強調“化”的過程;文明:與野蠻相對,主要指“明” 的結果。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
1 、讓學生寫出從各種途徑得到的文化的定義。
2 、布置學生組成每四人一個學習小組,自主選擇參照對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學生匯報各自探究的結果。(略)
4、思考討論
(1) 人與動物有什么區別?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來的?
(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無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說說這里的“文化”與《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關系嗎?
(4) 文化與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 通過“問”文化和分組討論的方式, 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從多角度區分文化,認識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