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案
【教學依據(課標要求)】
內容目標:剖析生活實例,說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提示與建議:社會調查:了解不同的人對某項改革措施的不同反應,用哲學觀點探討其原因。從不同歷史時期人物的言論中,探究影響其價值判斷的因素。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什么叫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
理解:價值判斷的獨特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分析: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價值標準;價值沖突和價值標準。
2、能力目標:
聯系實際,分析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通過事例總結概括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價值標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理解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正確認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從而正確地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教學內容分析】:
這一框設計了兩個目。
第一目,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價值判斷的基本含義──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實踐基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
這一目中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引入元代大學者許衡的故事。第一問讓學生思考“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這句話的含義。第二問是在第一問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到每個人的行為選擇都是受其特有價值觀支配的,同樣,饑渴難忍的許衡之所以不去摘梨的選擇,也是在其價值觀念的支配下作出的選擇。
第二個探究活動,旨在告訴學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合規律、合目的的統一,而不是哪一個人的憑空設想。我黨建黨八十多年來所走的每一步,所制定的每一個政策都是源于對當時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都是自覺遵循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決定了我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制定出不同的任務和目標。
第二目,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要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當作最高的價值標準。
這一目設計了四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要求學生思考這首詩中農民的價值選擇是什么,地主的價值選擇是什么。要求老師告訴學生,在階級社會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不同的階級,價值觀就會不同。
第二個探究活動,要求學生對所列的幾種行為選擇進行分析,并要求學生討論,如果看見一個人落水,你會選擇如何去做。在這里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探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人們對事物認識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評價就會不同。要求學生自覺分辨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哪一種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