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案
第三個探究活動,旨在說明人們的立場不同,價值觀就會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會不同。幾代中國國家領導人在不同的時期,都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這說明中國共產黨人的言行一直都有一個最根本的衡量尺度,這就是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從而保證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這一探究活動要求學生理解,只有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當作最高的價值標準,才能保證我們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正確性。
第四個探究活動,旨在告訴學生當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與人民群眾利益、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都應該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利益的統一當作自己行為選擇的標準。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需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解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教學活動】:
圖片和故事導入
(幻燈片打出這則寓言故事。老師和學生一塊處理此處探究活動)
梨雖無主 我心有主
有一則故事說: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一個人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你不摘梨呢?”許衡就說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么亂,管它是誰的梨。”許衡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師:請同學們談談對“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理解。
生:“我心有主”,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擾和誘惑,不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貪贓枉法,或晚節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終生,代價極為慘痛。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堅守精神家園,自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這是一種準則、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精神。
師:人們從事各種實踐活動,同各種事物打交道,要不斷進行判斷和選擇。這里的判斷可以分為兩種,同學們通過看書來說一下有哪兩種?
生:人們既要對事物的客觀狀況及其本質屬性、發展規律作出判斷,又要進一步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
師:對。前者叫事實判斷,后者則稱為價值判斷。我們這節課來了解關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問題。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這是我們這節課的第一個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識。
一、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板書)
1、價值判斷及其作用(板書)
(1)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區分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
師: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