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的規律
(3)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的學習,認識社會的物質性,樹立唯物主義歷史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難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
四、學情分析
本課的概念、原理很抽象,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社會經驗有限,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1.澄清概念。本課涉及多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如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革命、改革等。學生要準確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首先就要對這些概念的內涵有比較明確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學習本課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習本課的重要方法。
2.觀察生活。在學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時,學生可以從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邊各種意識現象背后的物質原因是什么。比如,民間流傳的神話、人們信仰的宗教、社會價值觀的變化等現象背后的物質原因是什么?同時,看看這些意識現象對人們行為和社會發展又有哪些能動的影響。
3.分析歷史。在學習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以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時,學生可以運用這些原理對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加以分析,以便加深對這些原理的理解。特別是要運用這些原理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3.運用對比方法認識幾種社會生活概況。
4.聯系社會實際對社會的物質性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加以理解。
六、課前準備
1.熱點材料搜集與整理
2.導學案的印制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高級運動形式,其發展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因此,在社會運動和自然運動中存在著共同的規律。但是,社會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的人的活動構成的。那么,社會歷史發展有什么規律?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社會歷史的主體是誰?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是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生、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前提。
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照目標,理解學案的有關要求,已經布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其預習情況解決疑惑。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的本質是什么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以往社會歷史理論陷入唯心主義的原因。
◇課堂探究:
(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
(2)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
◇探究提示:
(1)這是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意識,它們的變化發展完全是自進行的。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從而陷入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