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文化學案
d.人的文化素養的形成完全是由他所生活的家庭決定的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我國自1959年先后出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的陶器上,有不同形體的復雜圖形符號和刻畫符號。這些符號比較端正規整,很像后來的青銅銘文。多數古文字學家認定這些符號就是文字,因為他們能夠按照古文字的規律釋讀。早在上古初期,人們就采用了最原始的記事方法,主要有結繩、木刻、圖畫以及在器物上劃刻,用以幫助記憶和思想交流。隨著一些符號的反復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記事方法中經驗的積累,文字終于孕育而生。最初的文字非常復雜,隨著商業城市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下層人民開始使用文字并成為文字趨簡、趨易的強大動力。漢字在經歷了逐步發展演變后成為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文字。
請結合漢字的產生和發展,談一談文化的創造以及文化與人的關系、文化與社會的關系。
1.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漢字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演化而來的,它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可見,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由人所創造的。文化與人類社會俱來,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反過來也推動和促進著社會和人類的不斷發展。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著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著文化。
2.(學案)有人說:“當前振興老工業基地,最迫切的是需要一種新的地區精神,應該用這種新地區精神和力量,托起振興東北經濟的宏偉大業!”新地區精神的重塑離不開觀念的轉變。觀念的變革應該通過文化的精神力量來推動,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部門、教育部門的積極組織和參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在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在人!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新地區精神的重塑來源于三種推動力量。一是危機力量;二是要有大的制度變革;三是新的文化、新的觀念的大量涌入,接受新觀念人群的急劇擴大,并逐漸成為主導力量。這三種力量的合力有助于塑造新的地區精神,而第三種力量是啟動點。
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分析為什么要把第三種力量作為啟動點?
2.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等都屬于文化,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和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推動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不能只靠經濟的發展,文化建設也非常重要,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真正談得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四、(學案)能力拓展
李明、王云、張成三位同學在學習《文化與社會》一課時,對文化的理解出現了分歧:李明認為:文化就是知識,人們常說這個人有文化就是指他很有知識。我們現在課本中介紹的內容就是文化。所以一個人如果從來都沒有讀過書,那他就一定是個沒文化的人。
6
王云認為:文化并不僅僅是印在書本上的知識,雕塑、建筑、習俗等雖然不是書本知識,但也應該屬于文化的內容。
張成認為:咱們班墻報上宣傳的市民文明公約,這與你們說的文化有什么關系?我覺得精神上的東西才能稱得上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