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七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信息傳遞
(2) 給昆蟲傳遞的是什么信息?
17.夏天,黃昏以后,我們常常可以看見蝙蝠在空中低飛,捕捉蚊、蠅等昆蟲。
⑴在黑暗中蝙蝠怎么可以看見昆蟲?
⑵是它的視力特別發達嗎?如果不是,那是為什么呢?
參考答案
1.d,提示: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能夠傳遞某種信息
2.d,提示: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成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d,提示:本題要考查生態系統要領和成分等有關的知識,同時必須明確四個選項概念的實質。生態系統是在空間和時間內,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相互作用訴一個自然系統。它的范圍可大可小。陰濕山洼的草叢中,堆放著長滿苔蘚的腐木并生活著多種動物,它們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
4.c,提示:本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生態平衡的含義。所以,必須從生態平衡的特點出發。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生態系統內的各成分之間建立起相互協作、相互制約和相互補償的關系,使生態系統保持一種穩定狀態。一個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能夠較長時間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夠保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
5.c,提示:本題主要考查有關人類與自然關系方面的知識。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亦是生物圈中的一員,然而,人類與其他生物不一樣。其他生物只能被動適應環境而生存,并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環境。而人類能主動地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為人類服務。但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必須按自然規律進行。因此,人類是在生物圈中占統治地位的成員。
6.b,提示:本題使學生明確,引起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和人為兩類因素,而人為因素可以導致自然因素的強化。具有茂密森林的黃土高原變成了荒山禿嶺,是由于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的。自然因素有臺風、地震、火山爆發、水旱災害等,以及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和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而我國黃土高原的茂密森林,經過幾百年掠奪式的砍伐,造成水土嚴重流失,成為荒山禿嶺。
7.c,提示: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能夠傳遞某種信息,親鳥的報警嗚是對小鳥傳遞的信息。
8.b,提示:池塘生態系統受到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壞后具有恢復到原狀的能力,這就是恢復力穩定性。
9.c,提示:生態系統的光、聲、溫度、濕度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
10.d,提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當w1<5w2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11.b,提示: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多,其抵抗力穩定性強,而恢復力穩定性較弱。
12.⑴最高 促進作用 抑制
⑵兩重
⑶生態因素 物理
13.(1)平衡的生態(穩定的生態) 生物群落 食物鏈
(2)培養液中含有大量有機物,使細菌分裂繁殖加快 原生動物和細菌,小蟲和原生動物,小蟲和綠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