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駕駛與保養》教學要求--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精選4篇)
《汽車駕駛與保養》教學要求--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 篇1
本模塊以汽車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學習和應用現代社會常用技術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對技術的情感與興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評價技術以及保養技術產品,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本模塊有4個主題組成: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汽車駕駛有關法規、汽車駕駛技術和汽車例行保養。
本模塊的學習內容,可以使學生親身感受日常生活中現代技術的真實存在,有利于學生體驗和領悟學習技術的過程與方法、發展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駕駛員道德規范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還有利于滲透一定的職業教育內容。這些對提高學生在未來社會的適應性以及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本模塊的教學,應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汽車駕駛與例行保養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指導學生學習汽車駕駛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其駕駛動作協調性的訓練;同時,應強調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一)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
[內容標準]
1.了解汽車的主要構造和主要系統的作用
2.了解四沖程發動機的主要構造和工作過程,理解其工作原理
3.能從系統間相互協調的角度分析汽車起動、轉向和制動的呈現過程
4.理解汽車的進步與能源和材料的關系
5.理解汽車的大量使用會給環境帶來污染,了解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學習要求]
1.汽車的主要系統
了解汽車的主要系統由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發動機冷卻系、發動機潤滑系、汽油點火系、起動系、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系統組成。
說出各系統的主要作用。例如,發動機冷卻系的作用是保證發動機在最適宜的溫度下工作(一般為80~90oc)。
2.汽車的主要構造
了解汽車是由發動機、底盤、車身及其附件、電氣設備四部分組成。
說出各部分的主要作用。例如,發動機用來提供動力,驅動汽車行駛。
3.四沖程發動機的主要構造和工作過程
了解四沖程發動機由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汽油燃料供給系、發動機冷卻系、發動機潤滑系、汽油機點火系和起動系七部分組成。
了解曲柄連桿機構的主要組成:機體組,包括氣缸體、氣缸蓋、機油盤,是發動機的主體骨架;活塞——連桿組,主要包括活塞、連桿,是發動機的傳動機件;曲軸——飛輪組,主要包括曲軸、飛輪,是發動機儲存和輸出動力的機件。
了解四沖程發動機的主要工作過程:活塞運動分為四個沖程:①活塞下移,進燃氣;②活塞上移,壓縮燃氣;③電火花點火,氣體迅速燃燒膨脹,活塞下移做功;④活塞上移,排出廢氣。由于活塞迅速上下運動做功,帶動活塞、連桿運動做功,再由活塞、連桿將機械能傳到曲軸和飛輪。
了解四沖程發動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將燃氣燃燒產生的熱能轉化為曲軸和飛輪輸出的機械能。
4.汽車起動、轉向和制動系統
了解轉向系的作用是通過操縱轉向盤,根據需要改變汽車的行駛方向。
了解制動系的作用是根據需要,使汽車減速或在最短距離內停車,并保證汽車停放可靠,不會自動滑溜。
用系統和控制的思想與方法來分析、理解汽車在起動、轉向和制動實現過程中,其系統間相互協調與相互控制的關系與重要作用。
在學習汽車駕駛技術的過程中,感受汽車起動、轉向和制動時系統間相互協調與相互控制的關系。
5.汽車與能源材料的關系
認識材料和能源在技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理解汽車的發展與進步受到材料與能源的重大影響。
6.汽車的產生、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了解汽車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的需要,汽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認知、價值觀念,形成了汽車文化。例如,汽車文化主要體現在汽車的品牌和標志、車身的美容、車內裝飾、與汽車有關的體育、博覽會等多方面。
了解汽車與經濟的關系:汽車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了解世界汽車發展和中國汽車發展簡史
了解任何技術都有其兩面性,汽車也不例外。例如,汽車可以造成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等。
汽車對環境污染主要有三個方面:汽車排氣對大氣的污染、噪聲對環境的危害和汽車電器對無線電的電波干擾。
7.新技術在汽車及交通中的運用
了解新技術在汽車及交通中應用,如智能運輸系統(its)、電子警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及導航、清潔能源等。汽車中的新技術向節約能源、符合環保要求及更加便于人們的生活等方向發展。
[教學建議]
1.本模塊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舉辦“汽車發展史”、汽車圖片展等活動,使學生對汽車有理性地認識。
2.應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以加深對汽車工作原理的理解,分析汽車給人類環境帶來的污染主要原因。要結合實例加強環境保護教育。
3.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讓學生拆裝舊汽車,認識汽車的主要構造和主要系統。
4.在教學中要緊扣《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中有關技術與設計的基本原理,例如,通過模擬駕駛,讓學生能從系統間相互協調的角度分析汽車起動、轉向和制動的呈現過程。
5.結合《技術與設計1》圖樣的畫法,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設計一種功能更齊全、更
合環保要求和節約能源的新型汽車,并繪制草圖,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與評價。
6、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參觀汽車制造廠、訪問汽車經銷商,了解汽車生產、銷售的基本環節,開展以汽車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
《汽車駕駛與保養》教學要求--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 篇2
本模塊以汽車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學習和應用現代社會常用技術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對技術的情感與興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評價技術以及保養技術產品,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本模塊有4個主題組成: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汽車駕駛有關法規、汽車駕駛技術和汽車例行保養。
本模塊的學習內容,可以使學生親身感受日常生活中現代技術的真實存在,有利于學生體驗和領悟學習技術的過程與方法、發展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駕駛員道德規范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還有利于滲透一定的職業教育內容。這些對提高學生在未來社會的適應性以及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本模塊的教學,應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汽車駕駛與例行保養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指導學生學習汽車駕駛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其駕駛動作協調性的訓練;同時,應強調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四)汽車例行維護
了解汽車例行維護項目,初步學會汽車例行維護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維護和管理汽車的意識
[學習要求]
1.汽車維護種類:日常維護、一級維護和二級維護
了解汽車維護與修理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技術措施。按照汽車行駛里程的多少,進行不同級別的維護作業項目稱之為等級維護。行駛的里程越長,維護的級別越高。
2.日常維護
了解日常維護主要是在出車前、行車中和收車后進行的
日常維護的內容主要是車內外清潔、燃油、機油、冷卻水補給、外表定期上光、塑料金屬件的處理、汽車防銹,對汽車制動、轉向、傳動、燈光、信號等安全部位和裝置以及發動機運轉狀態進行檢視、校緊、等。
了解新車走合維護的主要項目,包括走合前的維護和走合后的維護。
3.初步學會汽車維護的基本操作方法,
知道汽車維護的基本工具有螺絲刀、扳手、千折頂等。
掌握維護的基本工具的使用。
了解維護應注意的事項。
4、汽車的選購
了解選車選購車的主要原則:經濟能力原則、用途決定車型原則、使用維修方便原則、個人喜好原則等。
了解汽車的主要技術因素:外形尺寸、發動機功率和扭矩等。
了解購車的主要程序:了解車型及價格信息、選擇車型、購車、提車、辦保險、上牌照等。
[教學建議]
1.本內容應引導學生初步學會汽車日常例行維護的基本操作方法。為此,應幫助學生初步學會幾種維護汽車常用的工具(如螺絲刀、鉗子等)及量具的使用方法。
2.建議本內容在學習完“汽車駕駛技術”后再學習。主要是因為學生需要有親身駕駛汽車的體驗和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汽車例行維護的重要性、維護的項目、要求 與重點。
3.為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感性認識和親身體驗的機會,有條件的學校應組織學生參觀當地汽車制造廠或汽車維修企業及觀看有關汽車制造及其維護的錄像等,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對生產和維護技術產品的興趣,并使其了解汽車維修工作的特點、要求和重要性。這些活動有利于滲透一定的職業技術教育內容,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未來社會的適應性。
4. 汽車的選購是選學內容,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汽車駕駛與保養》教學要求--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 篇3
本模塊以汽車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學習和應用現代社會常用技術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對技術的情感與興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評價技術以及保養技術產品,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本模塊有4個主題組成: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汽車駕駛有關法規、汽車駕駛技術和汽車例行保養。
本模塊的學習內容,可以使學生親身感受日常生活中現代技術的真實存在,有利于學生體驗和領悟學習技術的過程與方法、發展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駕駛員道德規范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還有利于滲透一定的職業教育內容。這些對提高學生在未來社會的適應性以及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本模塊的教學,應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汽車駕駛與例行保養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指導學生學習汽車駕駛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其駕駛動作協調性的訓練;同時,應強調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汽車駕駛有關法規
[內容標準]
1.熟悉汽車駕駛的有關法規和駕駛員行為規定,能識別常用的交通標志符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和駕駛員道德規范意識。
2.了解我國汽車燃油使用、尾氣排放、噪聲控制等國家有關規定與環保政策。
[學習要求]
1.汽車駕駛的有關法規和駕駛員行為規定
熟悉汽車駕駛的有關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等基本內容,增強法制觀念。
熟悉行車的基本原則:車輛右側通行的原則、低速置右原則、各行其道原則、確保安全原則
了解疲勞、飲酒、藥物等對安全駕駛的影響。例如,“酒后不能駕駛汽車”及牢固樹立“安全第一” 的思想等。
了解駕駛員行為規定,包括對行人(特別是對老年人、兒童、病人、殘疾人)和對自行車等的保護措施,危險情況時的安全措施等,能負責任地、具有道德地應用汽車駕駛技術。
2.常用的交通符號
能識別常見的交通符號,包括交通信號燈、道路交通標志、道路交通標線、交通警察的指揮手勢等。能從系統的角度理解這些符號的作用,例如,交通信號燈可以合理地限制和科學地組織車流、人流,減少相互干擾。
3.駕駛員身體條件、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等的基本要求
了解做一名汽車駕駛員的身體條件:年齡、身高、視力、辯色力、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心理條件包括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具有一定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等;職業道德主要包括:尊重和服從交通警察的指揮,遵守交通法規等。
4.汽車尾氣排放(含鉛量)和噪音控制等有關規定和環保要求
了解汽車的發展方向,如越來越注意提高燃油經濟性,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改進發動機性能等。
了解汽車尾氣排放和噪音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知道我國城市對汽車尾氣排放(含鉛量)和噪音控制等有關規定和環保要求,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1.訪問交通民警,調查了解有關汽車駕駛員執行交通安全法規方面易出現的問題和應注意的事項,通過案例,討論并分析易出事故的原因
2.通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的興趣。
3.在介紹交通信號時應從信號學、色彩學和控制理論方面進行教學。
4.教學中要綜合運用配套的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
《汽車駕駛與保養》教學要求--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 篇4
本模塊以汽車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學習和應用現代社會常用技術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對技術的情感與興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評價技術以及保養技術產品,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本模塊有4個主題組成: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汽車駕駛有關法規、汽車駕駛技術和汽車例行保養。
本模塊的學習內容,可以使學生親身感受日常生活中現代技術的真實存在,有利于學生體驗和領悟學習技術的過程與方法、發展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駕駛員道德規范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還有利于滲透一定的職業教育內容。這些對提高學生在未來社會的適應性以及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本模塊的教學,應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汽車駕駛與例行保養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指導學生學習汽車駕駛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其駕駛動作協調性的訓練;同時,應強調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三)汽車駕駛技術
[內容標準]
1.知道汽車的主要操縱機件、儀表及開關的名稱,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確的操作方法。
2.學會發動機的起動與停熄,初步掌握汽車起步、變速、轉向、制動、停車和倒車等的基本操作方法,能保持操作動作的協調。
[學習要求]
1.主要駕駛操縱機件、儀表及開關
學會正確識別并能說出汽車的操縱機件,包括方向盤、喇叭、變速操縱桿、駐車操縱桿、加速踏板、制動踏板等。
學會正確識別并能說出汽車的主要儀表,包括車速里程表、水溫表、機油壓力表、發動機轉速表等。
知道主要開關有:點火開關、風窗雨刮開關、燈光開關等
熟悉這些操縱機件、儀表及開關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確的操作方法。
2.駕駛前的準備
了解駕駛前的準備,包括駕車前有充足的睡眠,檢查汽油、機油、冷卻液、燈光、制動等是否正常;上車前應環繞車身外部進行檢查,目測輪胎的充氣狀況,觀察車輛四周交通等情況;上車后調整坐姿、座椅、后視鏡等。
3.發動機的起動與停熄
了解起動是由車鑰匙打開點火開關,接通蓄電池與起動機之間的電路,起動機把蓄電池的電能轉換為機械能驅動發動機工作,實現發動機起動的過程。
了解關閉發動機的基本方法:踩下離合器、踩下制動踏板、拉緊駐車制動、變速桿掛入空檔位置。
4.駕駛操作技術
初步掌握汽車的加速、減速、轉向、倒車的基本操作方法。
了解汽車變速的種類、變速原理、變速器的檔位等,掌握汽車的變速操作。
了解汽車制動、駐車、停車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掌握汽車的制動方法。
5.汽車安全駕駛
掌握汽車安全駕駛的重要性,熟知駕駛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
了解汽車的安全駕駛的主要內容,包括做好行車前的準備、帶好安全帶、正確控制車速、不可強行超車、變更車道易早、減速會車、注意燈光的使用、車速和汽車制動距離的關系等。
6.樹立交通安全意識,培養駕駛人道德規范意識
知道汽車的安全技術包括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主動安全就是要求防范事故于未然,被動安全就是要求在發生事故時,能夠保護乘員。
樹立“對他人負責”和“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識。
[教學建議]
1.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人機關系”方面去理解與掌握操縱機構、儀表與開關位置與作用。通過運用圖形學、色彩學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汽車儀表與指示燈。
2.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為每個學生創設能親身進行原地駕駛汽車練習的環境與條件,最好采用邊示范邊操作的教學方法。
3.引導學生用系統與控制的思想方法去體會和分析汽車起動、轉向和制動等實現的過程。
4.應指導學生嚴格遵守交通安全規則和駕駛員操作規程,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并認真體會操作動作要領。而且應將“對他人負責”和“安全第一”的思想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
5.教學中應該使用實物、模型或多媒體等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述枯燥的機械結構。
6.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使學生理解超速行駛、灑后駕車、疲勞駕駛、逆向行駛、不按規定讓行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