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課程要求 探究開放性教學
適應新課程要求 探究開放性教學 浙江上虞外國語學校 周岳鯉蘇霍姆林斯基說:“教會學生善于思考是學校的首要任務。”“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更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普遍存在著單純傳授知識、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等弊端,而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隨著中考實施“雙開”考試改革,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目前教學的焦點。在如何盡快適應新課程標準下“雙開”考試改革的要求,認識上還存在以下誤區:一是認為實行開卷考試,學生翻翻書就能找到答案,因此社政學科不存在什么改進和提高質量的問題,甚至可上可不上。二是認為實行開卷考試,由于學生學習上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了,因此社政學科會更難上。三是教師看不到考試由閉卷改為開卷的意義和價值,只是消極被動地應付,仍存在較為嚴重的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硬背現象,客觀上加重了學生負擔,抑制了學生思維。這既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德育功能的發揮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阻礙社會課教學改革進程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如何使這種“考”和“教”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真正完成學科教學任務,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和實踐的。俗話說“開卷有益”,實行“雙開”改革,從教育的角度看,它有利于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教學特別是社政學科教學的角度看,不僅有利于教學告別死記硬背,減輕學生負擔,而且有利于克服形而上學和教條主義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并能學以致用,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陶行知先生強調“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主張教育向整個社會生活開放,“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以生活為中心,給學生以活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提倡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嘴巴、眼睛、空間、時間。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進一步從時間、空間和發展趨勢上明確了教育面向生活的視野,是當代開放式大教育觀形成的理論基礎。21世紀將是一個“學習化社會”,學會學習不是學會死記硬背,學會記住某些結論,而是要活學活用,即學會創造性地學習和創造性地運用。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理論,它突破了傳統的就教育而論教育的小教育觀而把教育放在整個社會大背景中進行研究,采取全方位的、系統論的觀點,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網絡教育、個人自我教育納入整個教育的視野加以綜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教育設施的功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魚”作為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學生追求的目標;“漁”作為掌握知識的技能,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需要。因而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學法,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如何堅持以“導學”為中心,以“方法”為主線,如何把握好課本知識、如何運用教材的基本觀點來解決實際問題,值得我們開展研討與分析。 要正確把握好學科知識 第一、全面準確地把握每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考試使學生跳出了死記硬背的苦海,但帶來的是學生以為開卷考試就是翻書找答案,而忽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實際上開放題并不脫離課本的知識點,否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社會學科的基本知識點是由概念和原理構成的,在學習中要把握好課本知識,就不僅要全面把握課本中講了哪些概念和原理,還要準確把握住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外延以及原理的科學內容。而學生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知識點歸納不科學、不完整、丟三落四,比較注重機械記憶,忽視真正的理解和分析。為此,必須通過積極、巧妙的方法,協調學生的學習與其需要之間的關系,把學生“樂學”放在突出位置。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求知興趣,變“死學”為“活學”,“苦學”為“樂學”。①創設合作式學習情景,營造愉悅學習。根據社會學科特點和開放性考試的要求,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的合作式學習。即對課本中講的概念、原理、原理的科學內容以及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外延,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發揮同學間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避免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更有利于使學生在愉快地交流體驗中學習知識,久而久之就趨于樂學。在學習中,教師還與學生一起學習,并著力于誘導,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同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不斷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各種方法,并就學生在學習中取得的經驗、新方法進行交流、討論,互相啟發、互相學習。這樣會使學生主動去分析、研究、發現結論,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產生學習的持久動力,改變只動眼不動手不動腦的壞習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變“死學”為“活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學會”為“會學”,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②增強對詞句的敏感性,微觀要精益求精。要準確深刻理解教材內容,就必須字斟句酌,善于敏感地抓住關鍵的字、詞、句,不輕易地放過任何一個重要的字,不忽視任何一句話,特別是對概念的理解更要如此。另外許多相類似的說法,也要“明察秋毫”,否則很容易混淆,造成觀點的錯誤。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種不同說法,分別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稍一疏忽,就會造成錯誤。③認識學習任務與目標,學會主動學習。學習任務與目標是教學的依據,教師讓學生認識每課的學習任務與目標,使學習過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明確主攻方向。這樣,學習時,學生可以主動地自問自答,不斷對自己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類問題,把前后知識緊密聯系,知識掌握得就更全面、系統和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