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課程要求 探究開放性教學
第二、明確清晰地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 任何一個概念、原理都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概念、原理一起,構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因此要從宏觀上把握全課的知識體系和其中的邏輯關系。在知識體系上,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弄不清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善于把繁雜的知識條理化、網絡化,分不清主干和枝杈之間、枝杈與枝杈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處理不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把握知識體系是以準確把握知識點為前提的,就必須自己開動腦筋,自己動手,不要把參考書的“知識結構圖表”照抄一遍,那樣做意義不大,甚至毫無意義,要讓學生自己能準確抓住編者的意圖,弄清一框、一課、幾課乃至一本書的網絡體系,使學生在“整體”中學,這對解決問題是很有幫助的。一方面學生自己編制知識結構圖表,明確知識框架,從整體上把握課本體系和學習要求。在學習中讓學生先理清頭緒、線索,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把形似孤立的概念和原理進行歸類,并抓住教材“主線”, 確定每個知識點的坐標位置,把知識由點到線進而到面貫穿起來,搞清知識間的聯系、理清經絡,形成一個整體框架。另一方面教給學生多樣的學習方法。如質疑問難法、相關學習法、同類合并法、點線面學習法等。對已經編制好的知識結構圖表,用“回憶法”,回顧各個過程,做好篩選、修整,以更進一步加深對知識體系的掌握。對運用好課本知識的學法之研究 第一、聯系實際,突出實踐 開放的社會是開放的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開放式試題就是把學科的基本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學習社會課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學生只記住一些概念和原理,而在于聯系實際。但學生在運用中常見的現象是:不是機械照搬原理,就是就事論事,不善于取材分析和把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 針對上述現象,就應把學習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尋找課內理論與社會實際的結合點上,如何有意識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國內外的實際結合上,如何運用基本原理加以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上。對此,我們采取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播”,瀏覽報刊雜志,從關心國內外大事以及發生在身邊的大小事情入手,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觀察分析到的社會現象和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討論,真正“學以致用”;組織參加時事興趣小組,運用政治知識分析時事,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應組織進行社會調查,親身體驗生活,了解社會,碰到對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理解時,就要努力去尋求理論依據,通過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逐步形成自己正確的見解。平時要求學生養成一問多思、一問多答的習慣,即從平面、立體、宏觀、微觀、主觀、客觀等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從正向、逆向、側向、橫向、縱向等方面去思考,善于進行廣泛的聯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堅決避免就知識而學知識、脫離社會實際的學法。 第二、規范訓練,正確解題 開放性試題雖然對答案的要求是多元不惟一的,但是對于答案的語言的凝練,觀點的正確表達程度,內在的邏輯和條理作了相應的要求。而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思路混亂缺乏條理性、邏輯性;觀點含混,表達不清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會舉一反三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又向教師提出了在解題技巧上指導學生的必要性。要做到解題的正確性,從以下幾方面去落實:①語言要凝練,說法緊扣知識點,忌空洞無物;②邏輯要嚴密,遵循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順序,忌雜亂無章,語無倫次;③層次要分明,分點作答,條理清楚,忌模糊不清,言語混亂,意思不明;④答題要完整,歸納要簡潔,自成一局,忌點而不透,講而不全;⑤思維創新要言之有理,忌胡亂編造,言而無據。如解答辨析題可以運用“三步曲”:第一步,對試題所示觀點明確正確與否;第二步,說明試題所示觀點正確與否的理論根據;第三步,說明堅持正確觀點的作用和意義,對錯誤觀點進行批判。當然,以上要求的落實需要在典型題目的舉例分析中加以規范化訓練,同時要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平時的細心觀察和生活體驗上。使學生克服畏懼心理,找到解題的一般方法,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能在答題中“得心應手”。 總之,“施教之法,貴在啟導”。新課程標準下開放性教法的探究與實踐,有利于學生提高掌握知識的技能,發展能力,克服學法中存在的種種弊病,把“授魚”與“授漁”結合,能夠收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聯系地址:浙江上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