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往的要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文明交往的要求》是廣東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會交往”第三課“文明交往”第二課時的內容,在整體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分別從父母和老師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交往的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交往的基本原則和技巧,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由四大板塊組成:一是探究園,包括“禮貌與言行”和“成功的秘訣”兩部分;二是心靈導航,主要內容是 “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禮貌是交往的‘名片’”、“文明交往的藝術”;三是實踐與評價,包括“禮貌用語小詞典”、“情景劇場”以及“成長記錄”三部分;四是閱讀與感悟。【學生分析】:初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高峰階段,生理心理的發展使他們逐步擺脫幼稚走向成熟,其中交往需求的日益強烈就是這種成熟的突出標志之一。這一時期的中學生不滿足于家庭親情,努力追求同伴友誼、社會的認同,但由于七年級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們經驗不足,往往存在著自我中心現象,使得他們在人際溝通方面缺乏換位思考,缺乏相應的心理品質和技能技巧。因此,指導他們的人際交往,幫助他們適應環境,協調關系,走向成熟是極為必要的。【設計思想】:.新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淡化學科體系,注重學生的感受、經驗、體驗、學習、升華的過程,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學會“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道德學習,積極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重視學生的參與和思考;注重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比較鑒別中辨認觀點,在價值沖突的辨析中澄清觀點,在自主探究中提煉觀點,讓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營造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幫助、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現有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的輔助下,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出發,采用的教學方法如下:活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和自我反思法等。啟發、引導教學法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思想的升華。【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認識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巧。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提高交往能力。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園”中的“禮貌與言行”的課堂討論,提高觀察、分析、概括及表達能力,學會辨別禮貌與不禮貌的言行。通過“探究園”中“成功的秘訣”的探索,充分認識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通過“實踐與評價”中的“禮貌用語小詞典”的填寫,學習掌握生活中常用的禮貌用語。結合活動,學習、領悟“心靈導航”闡述的問題,從理性的層面理解本課的知識要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知道哪些是應該提倡和學習的文明禮貌行為,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義。學習交往的禮節與技巧,學會與人、特別是陌生人打交道,在交往中成為受歡迎的人,形成良好、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