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教案
《阿q正傳》教案4
一、教學目的
(一) 通過閱讀,理解和鑒賞人物的形象,了解小說的內容和情節發展,認識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歸納總結小說深刻的主題。
(二) 認識典型人物阿q的性格特點,提煉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 研討“精神勝利法”,評點其作為一種病態文化的根源,如有條件,可以寫成研究性文章。
二、教學要求
(一)充分做好預習,可設計以下題目:
1.了解《阿q正傳》整篇小說的故事梗概。仔細閱讀課文,理清阿q對革命態度的變化,并體會小說敘述這一過程的意義。
2.提煉文章中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語句,并體會其對表現人物,表達主題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研討人物形象,歸納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
結合小說的情節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作準確的詮釋。
五、課時安排:三課時
六、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對辛亥革命作批判性歷史總結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魯迅先生剖析“國民性”,塑造“精神勝利”的人物最典型的作品。XX年,距《阿q正傳》問世已整整80年,阿q這個不朽的名字仍被人提及。阿q思想中的某些因子仍然被今天的人類延傳著,所以,我們今天再讀這篇小說,已經是不僅僅停留于小說所揭示的時代主題上。還要結合新時代,并用當代人的觀念來審視它。
(二)作者及作品介紹
(三)創作背景
《阿q正傳》創作于1921—1922年。它為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現實,一個病態的社會和病態社會下的畸形的中國人,這部不朽著作的誕生,有著其深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領導這次革命的中國資產階級沒有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一起參加革命,并且沒有從根本上震動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勝利。魯迅先生以銳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對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進行了歷史性的總結?偨Y了其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教訓。
(四)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提問1:在第七章《革命》中,阿q對革命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劃分這部分的結構。
解答:革命:①未莊風傳革命
②阿q宣布革命
③阿q夢想革命
④地主投機革命
提問2:作者寫阿q的變化過程,有什么深刻的意義?
解答:(可討論完成,不要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①寫出阿q式農民的落后和不覺悟,并體現在他對革命的錯誤認識上。他不分敵我,認識混沌,革命方式和革命目的都很低下。
②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使阿q們仍在沉重的封建枷鎖下生活。
③魯迅先生向世人提出一個巨大的歷史問題:中國應該有怎樣的革命,革命怎樣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