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
3.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
賞析。
答:
解析 此題要著重從表達技巧的角度把握文章內容。結合文章內容總結它的作用。改用第二人稱的作用:一是擬人化;二是便于抒發感情。
答案 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便于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
4.請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現這一主旨時,行文上有何特點?請賞析。
答:
答案 本文通過贊美楊柳“賤”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質,體現了作者在處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觀。行文婉轉曲折,自然舒展。
解析 要概括本文的主旨,從整體上來講就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并結合散文的特點。本文是一篇詠物散文,文中描寫了楊柳的“賤”而有用、“美麗”“象征春的神意”。由物及人,便可歸納出文章的主旨。行文上的特點即文章結構的特點。
二十三、(05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一日的春光
冰 心
去年冬末,我給一位遠方的朋友寫信,曾說我要盡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來得特別的晚,而且在還不知春在哪里的時候,抬頭忽見黃塵中綠葉成陰,柳絮亂飛,才曉得在厚厚的塵沙黃幕之后,春還未曾露面,已悄悄地遠去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別地冷,也顯得特別地長。每天夜里,燈下孤坐,聽著撲窗怒號的朔風,小樓震動,覺得身上心里都沒有一絲暖氣。一冬來,一切的快樂、活潑、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凍得蜷伏在每一個細胞的深處。我無聊地安慰自己說:“等著罷,冬天來了,春天還能很遠么?”
然而這狂風、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長,似乎沒有完盡的時候。有一天看見湖上冰軟了,我的心頓然歡喜,說:“春天來了!”當天夜里,北風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黃沙,憤怒地撲著我的窗戶,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見柳梢嫩黃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著不成雪的冷雨,黃昏時節,嚴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過盡——我不信了春天!
幾位朋友說:“到大覺寺看杏花去吧。”雖然我的心中始終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卻也跟著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嶺,撲面的風塵里,幾百棵杏樹枝頭,一望已盡是殘花敗蕊;轉到了大工,向陽的山谷之中,還有幾株盛開的紅杏,然而盛開中氣力已盡,不是那滿樹濃紅、花蕊相間的情態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罷!”歸途中心里倒也坦然,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總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約我到掛甲屯吳家花園去看海棠,“且喜天氣晴明”——現在回想起來,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愛的,就欣然地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