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論語》七則
后四則在成語的使用上有突出特點,選擇這個作突破口,引發學生興趣,并借上下文出處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分析歸納后四則內容1、 預設題目:后四則從哪幾個層面展開論述的?請學生在下面依次分析基礎上做總結。2、 依次深入理解四則內容含義:① 第四則提供材料,引發討論: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生死!笨鬃訛槭裁催@樣描述自己?② 第五則找出實行仁道要具備的品質、原因并加以分析。③ 第六則可以把“在陳絕糧---莫能興”幾句話刪去嗎?為什么?④ 第七則辨析“生”與“身”不同,加強對“仁”字理解。1、 學生自由發言,引導學生對本文提出的儒家思想作系統地理解。2、 依次明確各則內容:第四則---孔子表述了一個自強不息、終老不疲、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由不知貧賤到不知苦戚到不知生死,是一個遞進的關系,告訴我們,只有以“仁”為道,才能達到這樣境界。第五則因為“仁道”事業任重道遠,所以君子必須做到“弘毅”(弘:廣大,見識學問要廣大;毅:強而能決斷。)這是在強調“仁”的重要意義時,也指出了需要具備的品質。第六則不能刪去前面的情景設置。因為只有在前面“從者病”、“子路慍”的烘托下才更加體現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固窮”的精神才難能可貴。這則說明在求仁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應該怎樣對待。第七則“生:活,生命”、“身:身體”,這樣的兩個詞不能互換,否則搭配不當。這則說明在求仁的過程中遇到生與義的矛盾時,應該怎樣對待。每則設置不同問題,拓展學生思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為下面總結四則內容做鋪墊;卮痤A設問題總結后四則內容3、 后四則從哪幾個層面展開論述的?請學生在下面依次分析基礎上做總結。從第四則到第七則,有內容上的遞進與結構上的總分關系:第四則為我們描述了“求仁”的境界,以下是具體闡述過程,而內容上卻是告誡人們這條道路的艱辛,要具備的品質直至最后的選擇。這個環節是利用課后練習,給學生提供深入思考的角度,通過理解分析,學生對這幾則關系的理解可以提出不同意見,只要言之有據即可?偨Y全文總結古人提倡的君子形象所應具備的特征。你愿意成為君子嗎?聯系學生自身情況,闡述儒家思想在當代的意義。這部分旨在總結全文提出的“仁”與君子的關系,并使學生聯系現實思考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課后作業學習反饋1、 抄寫課文,記誦課文內容。2、 摘記課文重點實詞、虛詞意義用法。書面作業要求認真完成在作業本上強調對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在記誦基礎上再次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思路點撥本文節自選《論語》,因為每則出處不同,所闡述內容也各有側重。在解讀文本之前,可以簡單介紹各則主要內容。根據課下注釋,學生自己可以對本文文字做粗略疏通,但有重要的字詞及語法現象需要強調,因此也可以用一課時疏通文字,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用第二課時來整體閱讀七則內容,歸納整理本課主要闡述的道理。因為《論語》的解讀,已經有各個專家作了比較成熟地研究,也不乏深入淺出的范本,可以發動學生從他人的專著中尋找疑問,在課堂上加以爭鳴,這樣可以把各則內容擴展開去。練習舉隅1、 摘選《論語》中關于君子的格言,補充儒家對“君子”形象的闡述。2、 閱讀于丹《論語》第五部分關于君子的論述,并做摘記。聯系現實生活,寫一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