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鑒賞題集錦(18篇)
17.刻意安排:竹子是樂器,便不能再做演奏家;研究發現:竹子有水漬、竹葉有間隙,因風的作用發出尖利和細細的聲音,這的確是一種“關系”。獨特感受:自然之聲多是獨奏,多而密的竹林、竹葉才可對應“百人的交響樂團”形成交響樂章。
18.深化主旨,“自然的聲音”令人“贊嘆”,人應親近、感悟自然;進行比較,用“萬蟬齊鳴”來凸顯風雨竹林之聲才成交響樂,讓人感受更為深刻。
19.藝術家感受自然并加以表現的,其境界總是靜的、低的,因為自然的風景是活的、動的、視覺與聽覺雙重組合,變化無窮而使藝術有“達不到的境界”。
20.(1)示例
心靈之浴
林清玄的散文識見開闊,境界高雅,每有關于人在自然中的意義探討。《隨風吹笛》是其散文中頗有代表意味的一篇,敘寫了他見聞竹林因風雨而成交響的故事。在作者筆下,一次生活的偶遇,其實就是一聲心靈的沐浴,一種審美的體驗。
作者極力想把他經驗的這場“心靈之浴”的感悟告訴我們:當竹林的交響整個將人包圍,人陷身“一片樂海”的時候,那是一種怎樣的近乎洗禮式的審美體驗。這非同凡響的天籟,不期而遇卻令人震撼、贊嘆不已。由是,他以為,每個人都應感動于自然之聲;反之,不能感悟自然之聲的人是可悲的。
作者的思悟是深刻的,他鼓舞人們走向自然、傾聽自然、親近自然以沐浴心靈。在他看來,人(藝術家)總是愿意取法自然,從自然中吸取靈感的;但,藝術卻有其達不到的境界。因為,活的、時刻都在變化的自然沒有結局,一如“隨風吹笛”的境遇不可重復。
(這樣,林清玄以不滯于物的筆觸和浪漫情感,于獨特的審美體驗中再現了自然的感人的力量。)
(2)示例
平中見奇
仰望蒼穹,探觸凈土的林清玄,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人生偶遇、生活片斷,看似無奇,經他巧妙地構思,每能燃燒出激情,蘊含哲理卻讓人感覺不出說教的意味。
本文從微雨、涼風中聽笛的懸疑寫起,于尋常的見聞中點染上詭譎的色彩,讓人猜想。接著去探尋那能夠穿透平野,穿過雨聲,“在天地間擴散”的笛聲。行文便合上了平中見奇的步調。當天風海雨似的“一片樂海”不期而至時,作者已借自然的平常之物再造足以“震撼“人心的奇妙之境。懷著愛、追求與對人生的悲憫情懷,作者開始了奇崛的思考:重要的是,人要感動于自然,自然既然沒有結局,那么涵蓋生活、藝術的諸方面,其真與美的追求,何嘗有個止歇。
作者如此布局謀篇,來裝填他的感動與浪漫情懷。于沖淡中一展傾聽自然、擁抱自然的無限美好,也預留了思想的空間。平中見奇,《隨風吹笛》就是這樣一篇構思精巧的散文。
(十三)我 很 重 要
畢淑敏
(1) 當我說出“我很重要”這句話的時候,頸項后面掠過一絲戰栗。我知道這是把自己的額頭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靈極容易被別人的批判洞傷。
(2)許多年來,沒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為一名普通士兵,與輝煌的勝利相比,我不重要;作為一個單薄的個體,與渾厚的集體相比,我不重要;作為一個奉獻型的女性,與整個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為隨處可見的一分子,與寶貴的物質相比,我不重要。我們--簡明扼要地說,就是每一個單獨的“我”--到底重要還是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