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我們感動
2品味描寫“雪”的多視角多變化的筆法,感受鐘文中純美清幽的雪景與幽遠脫俗的詩情共同營造的美好意境。
3認識文中所引的古詩文在描摹畫境、平添情趣、畫龍點睛、升華主旨等作用。 教學重點
2品味描寫“雪”的多視角多變化的筆法,感受鐘文中純美清幽的雪景與幽遠脫俗的詩情共同營造的美好意境。 教學難點
3認識文中所引的古詩文在描摹畫境、平添情趣、畫龍點睛、升華主旨等作用。 教學設計 啟發(fā)——感悟——品味 預習要求
教 師 活 動 內 容 、方 式 學生活動方式
備 注
一、簡介作者,認識其人其文
鐘敬文(1903-),廣東海豐人。我國民俗學家、現代散文作家。
鐘敬文是我國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創(chuàng)始者和奠基人之一,被國內外學者譽為“中國民俗學之父”。
鐘敬文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他的散文在上世紀20年代初即在文壇自成一家,在1934年阿英所編《現代十六家小品》中,鐘敬文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謝冰心、茅盾、郭沫若、郁達夫、徐志摩、魯迅、林語堂等人齊為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十六家,郁達夫稱其作品“清朗絕俗”。鐘敬文的散文作品如《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黃葉小談》等作為五四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重要收獲,輯錄在1935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中。
《西湖的雪景》是青年時期的名作,它以山水草木為對象,風格幽靜清淡,加之鐘先生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通篇又洋溢著詩情古韻,顯得空靈雋永。
二、 進入課文
題目叫“西湖的雪景”,寫了哪幾處雪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參考:從白堤、西泠橋,到靈隱寺、韜光庵,最后泛舟過斷橋,直至登岸。文章以游蹤為線索,采取移步換景的手法。
這之前的段落又寫了哪些內容?
參考:開首兩段將春夏與秋冬游覽西湖的不同作對比,反襯冬季游湖的妙處,抒發(fā)與多數人不同的情懷;4-6段寫游湖的緣起和途中景色,為后文堆玉積翠地描寫雪景作了鋪墊。
第1段中,“四時的煙景不同,而真賞者各能得其佳趣”“攬景會心,便得真趣”中的“趣”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趣?文章哪里體現出來了?
參考:1趣在這里暗示出作者偏愛寂寥清幽的雪湖,這與一個亂世文人所持有的超逸塵俗、追求心靈寧靜安謐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致的,表現了他這時期的作品流露出的閑適沖淡的審美情趣。
2第2段中,對“冬時幽賞”中的雪景名目的悠然神住,以及通篇表現對雪湖的游賞與醉心。
具體說來,文章是如何描寫雪景的?映射出作者怎樣的情懷?
文章寫雪景時有時通過細微觀察對景物摹形繪色、表現細膩的心理感受、有時則插入古詩文表現富有特色的雪物、抒寫風流情懷。
第7段,車行白堤時的所見所想,引入明代博雅風流的名士張岱的空靈小品《湖心亭看雪》,表現對湖心亭雪景不沾塵俗、恍若仙境的感受和幽遠的情懷。
第8——13段,主要寫在靈隱寺、韜光庵的見聞。寫兩處積雪的不同,折射出山深徑幽、饒有風致而人跡罕至的幽清的心境。寫去韜光庵道中的修竹著雪,引入古代寫雪竹的美文,映襯文人的隱逸情懷。寫觀海亭前的山茶花,華而不俗,與“素而不艷”的積雪紅白掩映,色彩燦然,令人心旌神搖;至于對王漁洋詩的賞玩,更是將文人的情懷宣泄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