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我們感動
魯迅對其贊譽:她是我們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樣。 肖鳳先生說她的散文“或是抒發她對個人身世的自憐自愛與感慨,或是抒發她對生活在底層的勞動人民的悲憫與同情,或是抒發她對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經歷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銳和細膩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這些都化為樸素而充滿感情的文字,用來震撼讀者的心靈”。 其散文多以哈爾濱為背景,這是一個有特色的大都市,異國風情的建筑在星光燈光中安然講述著這個城市沉重而光榮的歷史。沙俄的、日本的炮火都曾在這里轟然炸響。此文同樣如此。 5、 既然作者對窮苦人民充滿了同情,又如何理解第八小節?此節屬何種表現手法? 明確:議論——畫龍點睛,蘊涵作者情感 一解:充滿同情,但又無力挽救,因此化為憤懣。看似冷酷,實際是對人世間不公平的鞭撻和指責。憤世嫉俗的味道。 二解:汪林沒說出口而由作者代她說的心里話。 6、找出還有此種用法的小節,然后分析理解。 明確:第六節,通過一個反問,兩個感嘆,表現了世人特別是富者的冷漠心態。 第十七節,“街樹躥著芽”是自然事實,夜里人們看不見“樹枝上嫩綠的芽子”是社會事實。的確,沒有人間春意的春天算不上嚴格的春天。作者故意用歧疑的手法,抒發了對“春意”下不平等的嘲諷,呼吁驅除人間蕭殺的秋意和殘酷的冬意,讓真正的人間春意掛滿樹梢。 三、分析題目 1、題目是浪漫的,內容卻頗沉重,存在著“文不對題”的矛盾嗎?春意本該是浪漫的,無奈現實是殘酷的:”只要一看那個瞎人為著拉琴而扭歪的頭,就覺得很殘忍,是誰煞了春意的風景? 明確:不矛盾 2、文中確實寫到“春意掛上了樹梢”了嗎? 明確:寫到了,可以第一節為例。 分析“暖風如輕紗一般浮動在街道上” “浮”:有輕曼感,寫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了作者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 通感,化無形為有形,從視覺角度寫觸覺感知的暖風,使風的形象生動起來。 總結:抽取文中部分內容概括為題,也是文學作品命名的常用手法,因此,從這角度說,并不文不對題。 3、題目和文章主題相矛盾,有何作用? 明確:題目充滿詩意、十分浪漫,看了內容后,結果卻出乎意料,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這種“期待落空”讓讀者獲得了全新的審美體驗。所以,也許是作者有意為之,匠心獨運收到了一種隱微的反諷效果。 四、舉例總結寫作特色 1、 夾敘夾議,筆墨含情 2、 線索分明,對比強烈 3、 反復強化,前后照應 4、 語隨情變,感染力強 花還沒有開,人們嗅不到花香② 馬路上融化了積雪的泥濘干了③ 天空有了朦朧的春意的云彩④ 暖風如輕紗文章開頭描寫春天的景色,白天的中央大街 ① 外國女人的腳從長筒套鞋里顯現出來② 人們在街上笑著打招呼,逛街③ 馬車夫的脫下了大氈靴④ 凍傷腿的乞丐在乞討⑤ 瞎人拉手風琴乞討院內汪林又換了一身衣服,抽著煙晚上的中央大街① 中央大街充滿音樂:流浪人的,日本舞場的,外國飯店的② 在風雪中寂寞的大街又號叫起來了③ 各色各樣的人跑滿了街④ 年輕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著音樂唱歌,和姑娘們一道說笑⑤ 街道的轉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孩子,母親們三個場景中的人們其實可以歸為兩類,這兩類人的活動形成鮮明的對比:外國人和一些衣食無憂的中國人逛逛街,曬曬太陽,唱著歡快的歌,盡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層的不幸者則在陽光里乞討、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