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我們感動
通過姑媽的經歷,可以說姑媽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馮四》中說的那樣“一個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來便明明白白擺在村里。當你十五歲或二十歲的時候,那些三十歲、五十歲、七十歲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來;而當你八十歲時,那些四十歲、二十歲、十七歲的人們又演繹著你的全部過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種樣子——比他們更好或更差勁!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經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
4、面對寒風吹徹我們能怎么樣呢?
也許我們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燦爛陽光下,無法體會那遙遠地方艱難的生存處境,也很難理解那種弱小而又卑微的個體在殘酷的生命歷程中不由自主和無可奈何,但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對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對這樣的困頓與孤獨無助,也許我們需要一點溫暖,只是,這溫暖來自哪里?那就是我們自己!
5、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生自己尋找并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圍,肯定有個別人不能像我一樣度過冬天……”
“我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 ……
6、總結:主題、結構、語言
四)作業:閱讀劉亮程作品。
推薦作品:《風把人刮歪》、《對一朵花微笑》、《走向蟲子》、《人蓄共居的村莊》、《永遠欠一頓飯》
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證據》
課 題
是什么讓我們感動——春意掛上了樹梢
課 時
授課日期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了解此文中作者通過對自然和對社會的觀察、體驗所蘊涵的情感 2、 學習此文中夾敘夾議,對比強烈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此文中“物”與 “志”的復雜關系。
教學難點
預習要求
教 師 活 動 內 容 、方 式
學生活動方式
備 注 一、 導入新課 請同學朗讀課題,談談第一眼看到課題的感受。 (可能大家想到的是朱自清筆下生氣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滿的是盎然的春意。) 當你讀完全文,你又有了怎樣的感受? (讓人感到壓抑) 二、分析課文 1、 為什么讓人感到壓抑? 明確:文中描寫到了叫花子、拉琴的瞎子、被人間遺棄的人們。 把描寫這些人物的段落(第4、5、7、15)找出來,并朗讀。 2、 文中還描寫了什么人?由此帶出人的活動,寫人們的活動,按時間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別選取了哪幾個場景來描寫人物的活動?分別有什么活動? 明確:以“汪林”為代表的有錢人。 把描寫這些人物的段落(第2、3、9、10、11、12、13)找出來,并朗讀。 注意細節:“她又換一套衣服”“香煙的煙縷在門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滅!薄≠Y情調 3、 為什么寫這兩類人? 明確:形成對比,表達了對窮苦人民的同情。 4、 作者描寫的到底是什么時代呢?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于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