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壓縮與擴展
四、接收非外語專業畢業生,要求英語水平最低應通過國家四級水平考試(其他語種暫不規定)。
據了解,在此次調整的基礎上,北京市對高校畢業生進京的原來兩條規定仍然存在,即:一、引進生源基本上來自部委院校,一般不要地方省市級院校的生源;二、專業對口。
[參考答案]今年,北京接收非北京生源大學畢業生政策有松有緊。
解析:這段材料文字量較大,限字數概括要點且作具體要求,總體難度較大。
具體說,這則新聞是一個并列結構,前面主要談調整后的新政策,最后一段說不變的兩項規定。第一段是第一部分的總括,第二段是措施調整的目的,后面分四點具體說明政策放松的四種情況。第一部分說的是新政策有所放松,第二部分是延用老政策仍然很緊。通讀全文,政策適用的對象是“非北京生源的大學畢業生”。第一部分說的是“留京”,即在北京就讀的畢業生不分出北京;第二部分是不在北京就讀畢業生到北京工作,即“進京”,結合起來說就是“進留京”,從施動角度概括說就是“接收”。政策適用時間是“今年”,施動者按“舍小取大”原則應為“北京(市)”。再用通達的語句就可以把答案寫出來了。
小結:1、分清層次,概括大意;2、分類合并,分點壓縮;3、一般以單句概括為多,也可使用復句。
3、用一段話概括短文信息
閱讀下列材料,概括其主要信息(不得超過50字)。
畢業于中央美院的王林,熱愛自己的美術教育事業。他在某省礦務局一中任教期間,利用業余時間,注重培養和訓練對繪畫有興趣的學生。經他精心輔導3年的該校高中美術小組的9名學生,在今年高校藝術類的考試中專業成績全部過線,其中有5名考入省藝術高校,3名被中國礦業大學美術專業錄取。
[參考答案]某省礦務局一中王林老師業余輔導3年的9名學生,在今年高校藝術類招生考試中均取得優異成績。
解析:仔細審讀題目,閱讀材料,可以從中將重要信息──時間(3年)、地點(某省礦務局一中)、人物(美術教師王林和美術興趣小組9名學生)、事件經過(王老師利用業余時間精心輔導學生)、結果(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篩選出來。將這些信息按一定的語法結構組合起來,答案也就有了。
小結:①理清重要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經過、結果等);②按語法結構整合成句。
4、對一篇文章進行壓縮
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寫出“內容摘要”。
李白思想以儒家學術為體,道家、縱橫家學術為用,雜糅名、墨、法、兵諸家思想。其思想體系之博雜,實屬少見。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無疑是儒家“亞圣”孟子的修、齊、治、平思想及其調和儒道兩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學說。故與先秦至盛唐眾多知識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選擇如出一轍,李白終其一生,均對博取高官、建功立業表現出極大的政治熱情。
李白一生都在為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奮斗,但結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濟天下,也未能從宦途從容隱退、獨善其身,而是棲棲惶惶,終生與失意和挫折為伍。冷靜地審視歷史事實,李白之所以“懷才不遇”,成為政治上的悲劇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種不利的客觀因素制約外,更為重要的恐怕還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質的匱乏。首先李白對政治幼稚無知,其大言不切于實際,虛名不適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幾次大好機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機,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與精神素質的瞬息多變,顯然有悖于政治家所應具備的精神素質。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壯志,也有頹唐潦倒;既有進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態;既有張揚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奉迎,自責自憐;既有愛國赤誠,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悶,泄憤惡念。總之,李白的情緒多變與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無為、含恨而終的必然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