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六學案散文閱讀
22.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早已深入華夏子孫的心坎里的知音傳說進行評論,表現了作者對獲得知音的獨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為線索,以敘述和描寫俞伯牙遇智音和艱辛學琴的經歷為主要內容,揭示知音難覓但又可求的主題。
c.“我們似乎瞧見他……滾滾流淌”一句,生動地描寫出伯牙學琴成功后激動和喜悅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寫藝的切身體會。
d.最后一段以“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與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應,又進一步闡述了第一段的內容。
e.第一段中“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形象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解析:第19題主要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答案:因為俞伯牙的琴聲變幻無窮,神秘莫測,鐘子期卻能夠準確地感應他的琴聲,領悟他的情思。
這是就“知音”的由來出的一道題。題目出在第二段“這怎么能不讓俞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一句上。解答本題,先要認準“這”指代的內容是“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怎么解……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但關鍵是對這兩句話作出概括。第一句是從鐘子期對琴聲的感受說的,第二句是從對俞伯牙彈奏出的情思的角度說的。因此,概括時這兩層意思都要有。自然也不能空泛作答。
第20題考查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答案:(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為華夏子孫的一種純潔而神圣的情操;(2)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傳誦。
解答本題,首先要知道,所謂文化,特指精神財富。知音傳說一直在傳誦,首段末句說神往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這是一種精神財富。從《呂氏春秋》、《列子》、《樂府題解》到唐代詩歌,諸多“典籍”中都把它們為重要內容給以記載和傳誦,這也是一筆精神財富。把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加以整合,就有了答案。
第21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
答案:(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樂不能因為失去鐘子期而不去尋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不應輕易放棄,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
這篇散文以作者自己對“知音”的獨到感悟為主旨。作者崇敬俞伯牙、鐘子期的高尚友誼,但對俞伯牙因鐘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彈琴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伯牙依舊應該繼續彈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美麗動人的樂曲”,在鐘子期之后,可能會“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說,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藝來之不易,怎么解因鐘子期的不在而輕易放棄呢?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話說知音”,并不是像其他文章那樣去贊頌“高山流水”的情誼,而是借是題發揮,表達自己感情至深的生活經驗。讀懂這些才能算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
從答題來說應關注三、四兩段。題目出在第三段“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這一句上,接下去從“依舊要不斷地奏出”到“值得懷念和尊重”是“勸慰”的賓語,也就是“勸慰”的內容,而不是“勸慰”的原因。“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知音總是越多越好”,才是說明“勸慰”的一個原因。第四段開頭是一個表達遞進關系的過渡句,以引出更為重要的原因。在語言上,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與上一段的倒數第2句也是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