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例2: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析】這首詩,詩中有畫,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對仗工整,又自然流暢,毫無雕琢,表現出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議論
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例1:“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析】這是詩的后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例2:“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東來未可知。”(杜牧《烏江亭》)【析】“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直接議論,后以“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東來未可知”之句作結,另出新意,使議論不抽象,不枯澀。
例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例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例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析】此詩闡明了這樣的道理:人的認識具有相對性、局限性,只有擺脫了局部經驗的限制,才能認識事物的實質。
三、記敘
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
例1:“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析】 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第二節:修辭手法
一、比喻
(一) 定義、分類及作用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態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二) 舉例
例1:“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析】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例2:“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例3:“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后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蘇軾《江上看山》)【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例4:“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王維《使至塞上》) 【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