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二)分類
1、 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后揚,即文勢先下抑后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后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2、欲抑先揚
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后抑,即文勢先高揚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后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
例1:“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析】 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三)相關范疇——褒貶
1、似貶實褒
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于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例1: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紅樓夢》中《西江月》)【析】這兩首詞用似貶實褒、寓褒于貶的手法揭示了賈寶玉的性格。”
2、 似褒實貶
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于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四、襯托
(一)概念: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
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二)分類:
1、性質分類:
(1) 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正
襯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
例1:“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
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析】 此詩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么輕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
例2:“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析】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例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析】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2) 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
例1: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析】詩中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景象,來襯托“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營造的的冷寂、孤獨藝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