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答案:⑴詩人把諷喻唐末王孫貴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這些歷史上值得稱道的風流人物身上,這是用典;詩人用傳說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諷喻浮華女子不解國事艱難,深寓“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學生答此題,不必求全。上述各點可任選,意思對即可。鼓勵有創見的賞析。
⑵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對唐王朝頹勢難挽,行將覆滅的悲傷。(從作者個人角度回答,抒發了身世滄桑之感,亦可。)
答案:(1)(離散、漂泊;暮春;哀傷、惆悵)前一問2分,后兩問各1分。(2)(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見月如見作者。2分)
答案參考 :1(1)惜春之情。(2)“萬絲”比喻春雨,寫出了春雨的輕柔和細密。“含春淚”“臥曉枝”是擬人,寫出了芍藥薔薇經雨后的嬌弱的狀態。2(1)對比。美人、英雄青史留名,而平民百姓卻在史書中難覓蹤影;前三句用典的文雅與后兩句的俚俗相對比,符合元曲小令的特點。(2)托物寄興。諷刺了晚唐朝政腐敗,一些邀寵取媚之輩為迎合統治者的歡心而極盡諂媚之能事的丑惡現象。第二句的反問,不僅寫出了垂柳的纖柔飄逸之姿,同時也顯出了垂柳恃美而驕的神情。3、用夸張的手法描寫李憑箜篌曲的藝術效果,從而烘托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
4、用“跳魚”的“撥剌鳴”襯托江面的寧謐安靜,以動破靜,愈見其靜。5、寫思親,從側面設想對方對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現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6、把對金陵城的昔勝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經照古人”的“舊時月”之上,用月來見證古今的變遷,人世的滄桑。
答:主要運用了反襯(或襯托、烘托)的表現手法,以元夜的繁華熱鬧反襯“那人”的孤獨寂寞,表達了作者不趨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潔品性。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后點出“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系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于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以“那人”自比,抒發了詞人滿面腔的閑愁與寂寞。
就修辭而言,本詞主要用了如下幾種:
比喻:“花千樹”——將元夕的焰火比作千萬棵繁花錦簇的花樹;“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玉壺”——喻月亮。
借代:“蛾兒雪柳”——用元宵節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代年輕美貌的女子。
提示: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運用了設問、比喻、排比的修辭。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運用了夸張、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