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二)特別提醒
1、對比,它不是語言運用的技巧,而是一種內容設置的技巧。
例1: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一)》) 【析】 “小白長紅”指白花少,紅花多。園中春花的艷麗和“日暮嫣香落”的結局,形成對比,藉以抒發(fā)個人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華,猶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諱卻不能為朝廷所用,如花盛開時無人欣賞,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來,全詩悲劇氣氛濃烈。“嫁與春風不用媒”說得輕松,其實花何嘗愿意離開本枝,隨風飄零。
2、襯托與對比的區(qū)別
襯托與對比都是兩事物并提,有時易混淆。它們的不同表現(xiàn)在:
(1)它們的目的不同:襯托之所以言及甲事物,是由甲到乙的單向作用。對比則是甲乙二者同時突出,是甲乙之間的雙向作用。
(2)修辭作用不同:襯托以賓襯主,揭示主體;對比是兩相比較,呈現(xiàn)出差異。
【典型例題】
例題1、閱讀下面唐詩,回答問題。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 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問1、《采蓮曲》刻畫人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問2、陸游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兩句,采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技巧指要:問1: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襯托的寫作技巧。詩中將采蓮少女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讓少女的邏裙和碧綠的荷葉,粉嫩的臉龐與鮮艷的荷花互相映襯,襯托出少女的清新嬌艷。少女形象在畫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問2:陸游詩,“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兩句,詩人以“林鶯巢燕”的無聲,反襯杜鵑的有聲,好處是以寂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
例題2、 閱讀下面一首唐人七絕,回答詩后問題。
《觀祈雨》 李 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問:這首詩在寫作技巧和語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試作簡要賞析。
技巧指要:這首詩在寫作技巧上運用了對比手法。 前兩句寫農民祈雨的場面,后兩句寫朱門歌舞的情景,前者憂,后者樂,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第一句語中帶情。(桑無葉,土生煙)含蓄地抒發(fā)了農民盼雨心憂如焚之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于詩外。
例題3、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詩后問題。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問:詩中兩處描寫自然景物,其表現(xiàn)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技巧指要:①水急流雖然是寫景,但與送別情景密切相關,呼應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開啟了下句中的“人已遠”。
②前者用“紅葉青山”反面襯托對朋友的留戀之情,后者用“滿天風雨”是寓情于景,用悲涼之景來表達作者黯然神傷的離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