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教學目標
關于
一、知識與技能:
識記民族的基本含義、基本特征、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民族自治機關的主要自治權、我國的主要宗教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理解社會主義制度下新型民族關系的建立、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基本原則及其相互關系、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說明我國處理民族關系三原則的正確性、根據我國國情和實踐說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確性和優越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能夠從國內外的事例的比較中說明民族團結對維護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有關政治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懂得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知識、我國民族的基本概況,正確認識我國民族政策,擁護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增強民族觀念,增強維護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觀念,積極學習科學理論,自覺抵制和反對各種迷信,努力樹立科學世界觀。
關于的教材分析
一、本節結構:
本節共設四個框題。
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概況、民族政策,第一個框題《民族及其基本特征》首先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的基本知識和觀點。在此基礎上,第二框題《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偉大祖國》講了我國民族概況,即講我國歷史和現實國情,同時也為第三、四框題"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和政策"奠定了基礎。
二、本節教學重點難點:
1、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原因分析]使學生掌握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理解和擁護黨的民族政策,是本課的主要目的之一。
[理論剖析]1)隨著我國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的消滅,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已經鏟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根源,各民族之間已經建立起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各民族人民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我們必須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三個基本原則。
2)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在我國,56個民族對我國歷史發展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都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因此必須堅持民族平等原則。
3)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為反對共同的敵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奮斗。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凝聚力的強弱與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前途有密切關系,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因此,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哥哥民族的共同愿望。
4)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都得到發展,各民族自身得到發展進步,民族素質得到提高。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我國必須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實現56個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榮,才能最終實現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
5)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三者是互相聯系的統一整體。
二、民族區域自治
[原因分析]這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它是中央和地方關系的體現,使學生正確理解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在當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同時,學生一般對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比較生疏,正確認識民族區域自治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作為本節的重點、難點。
[理論剖析]1)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駛自治權。
2)要注意四個方面:
第一、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體現了民族平等,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族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二、前提是國家統一領導。作為國家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必須服從中央統一領導,執行國家法律和大政方針,行使憲法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
第三、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民族自治權,這是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國家保證憲法、法律賦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區自治權的實施。
第四、國家統一領導和享有民族自治權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任何強調一面而忽視另一面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
3)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必要性: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國情決定的。
第一、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第二、我國民族分布有自己的特點;
第三、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4)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國家的集中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
第二、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
第三、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第四、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三、知識的內在聯系:
1、國家、民族、宗教之間的內在聯系
1)任便和國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組成的。一個國家只要存在兩個以上的民族,就會存在民族問題;
2)每個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
3)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和國家政治生活密切相關,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
4)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政策體現了這個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民族利益也常常是促使不同國家相接近或互相敵對的基本原因。
2、民族區域自治和特別行政區的區別與聯系
相同點:都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區,享有一定自治權;與中央的關系都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
不同點:
(1)兩者解決的問題不同。民族區域自治是根據我國的民族政策為解決民族問題而設置的,特別行政區是根據"一國兩制"的構想為妥善解決香港、澳門、中國臺灣問題,為實現解決祖國統一問題而設置的;
(2)1)兩者實行地區不同。民族自治區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特定地區,特別行政區是在香港、澳門、中國臺灣等特定地區;
2)兩者權限不同。民族自治區有民族自治權,而特別行政區有"高度的自治權";
(3)兩者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
關于的教法建議
一、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教師可通過展示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的圖片,或通過視頻材料,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導入 新課關于“民族的形成”可采用議論、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關于“民族的基本特征”這部分內容教師應講清三點:一是各自的含義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二是講清認識民族四個基本特征的意義;三是講清民族與種族的關系,這部分內容可采用議、讀、講、練地步教學法。
二、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
可通過播放歌曲《56個民族56朵花》或《大中國》導入 新課。關于“我國民族概況”的教學,可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先引導學生討論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再講述我國民族形成的歷史,這部分內容教材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學生理解起來并不難,因此可采用直觀教學法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學。
三、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可采用錄像導入 法:播放關于波黑內戰的錄像導入 新課。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建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通過新舊中國的對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學。關于“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這部分內容可采用自學閱讀和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梢苑謩e從基本原則的含義、確立的原因、重要性以及三個基本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通過學生自己列舉熟悉的、有說服力的事例,深刻理解并領會“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在講民族平等原則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
貫徹民族平等原則,在我國主要是指漢族和少數民族享有平等的權利。要分析,在我國各民族在享有權利方面已經實現了真正平等,但由于歷史原因造成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面還處于相對落后狀況,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因而影響了平等權利的充分行使。所以,對少數民族要結幫助和照顧,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但這不是有沒有平等權利的問題,而是充分不充分的問題。
關于民族團結,教學中可著重分析民族團結的重要性,特別是從加強民族團結對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加以分析說明,要學生從中體會,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正因為它和國家前途命運如此密切,也就成為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只有民族團結,才能為一個國家發展與進步提供保證,才能增強國力。教師可結合原南斯拉夫等國家的例子加以說明和印證,從中體味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關于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應重點講三點:(1)把堅持共同繁榮原則和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目標聯系起來。社會主義本質是使全體人民最終過上富裕的生活,這就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達到共同繁榮。(2)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比較先進,民族素質提高較快,有的民族則和先進民族還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堅持共同繁榮原則才能最終達到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3)各民族共同繁榮才能為民族平等和團結提供保障。
最后,要把三原則聯系起來,說明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其中忽視了哪個原則,都會影響其他原則的貫徹,都會影響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的鞏固和發展。
三、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
可以通過圖表的方式,把民族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及經濟特區加以比較,找出他們的異同,這樣給學生一種直觀生動的印象,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他們的比較能力和辨證思維能力。
關系 | 民族區域自制 | 特別行政區 | 經濟特區 | |
不同點 | 目的 | 社會穩定,解決民族問題 | 和平統一祖國 | 發展經濟,促進現代化建設 |
社會制度 | 社會主義制度 | 資本主義制度 | 社會主義制度 | |
權限 | 可根據本地區、本民族的實際,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令、政策的自治權 | 擁有除外交、國防外的高度自治權 | 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經濟管理政策 | |
范圍 | 主要是五大民族自治區 | 港、澳、臺 | 主要是沿海開放城市 | |
聯系 | 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 與中央都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都不是國家主權實體 |
民族區域自治是憲法規定的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國的重要政治制度。教學中要重點分析:
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主要是講清國家統一領導和民族區域自治的關系。要明確,它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所以,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要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同時,國家要保證民族自治權的實施。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容易將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混淆的情況,聯系已經學過的“一國兩制”內容,對兩個概念的區別加以解釋。特別行政區是解決國家統一,恢復香港、澳門主權的方針、政策。二者都是國家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但自治權的程度不同,內容不同,一是“一定的自治權”,一是“高度的自治權”、一是社會主義制度,一是資本主義制度。自治權也不是等于國家主權,自治權要在維護國家主權下行使。
民族區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教學中可側重分析教材提出的第一和第二點?梢詫⑽覈驮K聯的國情相比較,俄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的時間比我們短得多,大約只有400多年歷史,俄國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50%,并且聚居比較集中,俄國少數民族地區資本主義比較發達,有的甚至超過了俄國東部地區。經過十月革命,許多民族實際上已經分離為不同國家,所以十月革命后,蘇聯采取了聯邦制以便把各國聯合起來。相比之下,我國的國情和原蘇聯不同,在我國,適宜實行的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教材講了四點。中心是正確地解決了國家統一和民族自治的關系,在講完四點之后,教師可歸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敘多年來,維護了國家統一和主權,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民族自身的發展,這也是我國沒有發生大的民族紛爭和沖突,保持社會穩定的原因。
在講解民族自治區時,要有意識與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進行比較,從而提高學生的是非能力及比較能力。
首先,比較它們的含義不同、范圍不同、權限不同、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
其次,他們之間存在相同點:一是都是馬克思注意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二是與中央都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三是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享有一定的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