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第三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教學設計(通用5篇)
第三課 第三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教學設計 篇1
新課標九年級
第三課 第三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緣關系。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三個尊重”的含義。 ○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 (2)能力目標 ○逐步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眼光。 ○提高全面分析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提高演繹推理思維、抽象思維、歸納總結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結合我國各民族人民和睦共處、共同發展的生動材料,培養他們熱愛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導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 ○從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強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情感,加強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理解。 【教學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教學難點】○為什么說“一國兩制”方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課前準備】1、 了解、安排和落實課前5分鐘的新聞播報的準備情況。(學生準備,屬于常規教學的計劃) 2、 要求學生收集參加各民族的服飾、代表節日;收集香港、澳門回歸的圖片;西藏和中國臺灣問題的等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設計意圖情景創設(導入)以知識競賽的模式,展示學生提供的照片和老師自己收集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或認識我國作為多民族中國的國情。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和圖片,創設課堂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學習興趣。結論
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56個民族分布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2)“少數民族”
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對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建立相應的自治區域,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內部事務。分析課本內容,知識落實到位導讀和分析課本①引導和組織學生一起閱讀課本,填寫活動內容p42【收集有關資料填寫表格】現象表明在歷屆全國人大、政協中,各民族代表和委員均占一定比例各民族均享有平等的參政議政的權利各民族均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教學各民族均享有平等的文化教育權利②閱讀和分析“相關連接”資料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分析課本和提煉知識能力。結論
2、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1)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和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①新型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
②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分析課本內容,知識落實到位分析材料 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時政熱點材料: 西藏拉薩3-14事件 ①你是怎樣看待拉薩3-14事件的? ② 如果你遇到藏族同胞,你會怎么做? ③ 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你有什么好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時政材料,分析材料并從中得出所要學習的結論,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結論
(2)怎樣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責任和義務?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②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③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分析課本內容和概括歸納知識同時,全面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材料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時政熱點材料: ① 播放兩岸民眾反對中國臺灣“入聯公投”視頻② 展示有關香港、澳門回歸及其成就。通過學生交流,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為進入“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創設學習和探究氛圍。結論
3、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1)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大團結日益鞏固和發展
(2)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
①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一國兩制”。
②“一國兩制”提出和實施的重大意義
有利于實現祖國統一
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有利于香港、澳門、中國臺灣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
(3)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要求和歷史必然:
①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系:
②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
③兩岸統一的要求和趨勢
分析課本內容,知識落實到位課堂小結
回顧知識系統整理學習的知識,便于理解和記憶課堂延伸(課后作業)
1、什么是一國兩制?
2、我國在當前國際形勢,為了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你有什么好建議?課堂的總結、鞏固和延伸,為下堂課的學習做鋪墊。
第三課 第三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講述我國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兩個方面的基本情況、重大成就和主要方針政策。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從這一邏輯出發,通過本框內容的學習,有利于讓學生了解這兩個方面的基本狀況,從而增強國情認識;有利于讓學生懂得國家的穩定、繁榮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從而感受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讓學生理解國家在處理民族關系和祖國統一大業方面的方針政策,從而增強學生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本框在教材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方法
遵循一個總原則: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
注重兩個特點:注重思想品德課的時代性和實踐性特點,理論聯系實際,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意識,形成科學正確的觀點。
立足兩個基礎: 一是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心理成長情況。九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叛逆性強,對一些社會問題開始關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缺乏深刻的感受與體驗。更缺乏理論上的深刻、全面的把握。二是立足于農村實際教育教學水平。一些先進的教學設施農村是不具備的,應立足于教材本身的挖掘和加工。因此,本框教學選擇的教學方法主要是:(1)情境教學法;(2)討論法;(3)講授法。
三、教學程序
本框有兩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我主要設計了四個大的程序步驟來實施教育教學:
(一)開門見山,導入課題
1、依托教材(p41的圖片),提出問題:
(1).你能說出上面的服飾屬于我國哪個民族嗎?
(2).除此外,我國還有哪些民族?能說出一些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建筑房屋、代表人物、飲食愛好等特點嗎? (交流分享)
2、創設情境,升華提高:多媒體播放視頻短片《愛我中華》,
請學生談在這首歌中的認識和感悟。(總結我國的民族關系)
【設計意圖】讓學生輕松地步入課堂,在活動中體驗知識,同時學會和提高收集整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1、合作交流: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合作小組,快速閱讀教材,結合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聯系生活,合作完成教材p42的圖表,說明以上事實和新型民族關系形成的原因(引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2、思維拓展:維護民族團結只是國家和大人的事嗎?我們青少年可以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配合人民幣背面文字圖片,引出“三個尊重”)
【設計意圖】使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大家庭意識,自覺維護民族大團結,同時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聯系時政,拓展延伸
1、師范讀《鄉愁》
2、學生探究分析:
(1)你是如何解讀《鄉愁》的?
(2)讓人們鄉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問題?(從中國臺灣問題引出祖國統一問題 )
3、時政再現
(1)圖片展示: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區旗。說說兩幅圖片的含義。
(2)針對情境,提出問題,引發討論:
這些圖片反映哪兩件歷史事實?它是用什么方式解決的?其涵義是什么?兩件歷史事實的發生有什么意義?(理解“一國兩制”的含義、意義、影響和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
4、展示漫畫圖片,學生探究分析:
(1)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宣揚“兩國論”,你準備如何批駁。
(2)我們靠什么來解決中國臺灣問題?
(3)結合課本有關內容和自己所收集到的“”言論內容,請你就陰謀能否得逞談談看法(指出兩岸關系的可喜變化和《反分裂國家法》)。
【設計意圖】加強師生互動,感受祖國統一的前進步伐,體會到黨和國家制定的“一國兩制”方針的科學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寓理于情,以情導理。
(四)鞏固小結,談收獲
1、通過本框題的學習我的收獲是什么?
2、我對本節課的學習經歷有何感受?
【設計意圖】總結深化內容、凸顯重點難點,明導行動方向。
四、教學效果:
從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來看,只要學生們能夠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回答老師所設計的問題,那么肯定會取得比較的學習效果,同時,本堂課的所有教學目標都能順利地實現,達到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扎實掌握知識,實現“雙贏”的目標。
五、教學反思:
對于本框內容的教育教學,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是要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要相信我們的學生,要放手我們的學生,要認真聆聽他們的聲音,要用心去感受他們的感知,這樣老師才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學生也才會聽其言,信其道。二是要注重發揮老師的參與性作用。老師不僅僅是組織者,合作者,在適當的時候要露一手自己的特長,有助樹立老師的威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我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相信各位專家和老師一定會根據我的不足提出寶貴的意見,我會一直努力。謝謝大家。
第三課 第三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緣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維護民族團結。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從中得出結論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維護各民族的團結、促進祖國統一,最終要落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具體行動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結合我國各族人民和睦共處、共同發展的生動材料,培養學生熱愛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在日常行動中自覺做到“三個尊重”;從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強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教學難點: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我國歷史、時事中有關民族融合、發展的材料,并引導他們關注當今國際社會的民族問題。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探究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
課前準備:提示學生收集以下幾個方面的材料并盡可能做好ppt課件:
1、收集并學唱一首少數民族歌曲,體會歌曲中表達的生活情感。
2、了解我國各民族的生活習慣、服飾特點、文化成就,重點關注“藏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等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
3、分小組結合所學歷史、地理知識,收集反映我國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學習的史實;分小組收集個別國家和極少數分裂分子企圖利用民族問題分裂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相關材料。
4、當今國際社會涉及種族沖突、國家解體的事件,并思考這些事件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板書)
(一)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板書)
活動1:用錄音播放幾首少數民族歌曲片段,引入新課內容,也可由學生或教師簡單跳幾個不同民族舞蹈的動作來引入新課。
還可以閱讀教材p41上的圖,回答其中的問題。
(答:①郵票上的民族分別是蒙古族、鄂溫克族、藏族、維吾爾族。②漢、蒙古、回,峨、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服、仇、舍、高山、拉枯、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伍佬、羌、布朗、撒拉、毛南、化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南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路巴、基諾。③例如,朝鮮族,風俗習慣等略。)
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板書)
問題1:為什么說“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答:① 我國有56 個民族分布在祖國的四面八方;② 從遙遠的古代開始,我國各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疆域遼闊的大地上,歷經幾千年的民族遷徙、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中國的民族面貌;③ 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對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經過長期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緣關系。)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
【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親密無間的,用“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來闡述新形勢下鞏固和發展民族關系的重要性。】
(二)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板書)
活動2:閱讀教材p42上的表格并完成填空
(答:各民族在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等方面具有平等的權利。)
1、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板書):
民族平等,團結和繁榮(閱讀教材上的相關鏈接。再從法律的角度加以闡述)
活動3:我們在生活中還可以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
(答:關心少數民族同學,學習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并注意尊重少數民族同學的風俗習慣,和他們一起慶祝他們的傳統節日等。)
2、自覺維護民族團結
(既是國家的事,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要做到“三個尊重”)
問題2: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建立了什么樣的基本政治制度?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什么?如何做到維護民族團結?
(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②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時代,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載人了憲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③維護民族團結,既是國家的事,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自覺履行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
(三)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從兩幅圖案入手,了解并體會祖國統一及“一國兩制”)
1、結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板書)
(教師講述愛國統一戰線的內涵,并用香港、澳門回歸后實行的制度的事例,來說明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
2、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板書)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由學生朗誦“一國兩制”的有關內容,使他們對此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然后再請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相關鏈接內容,從而說明“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和具有的生命活力。)
問題3: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是什么?它的含義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重大意義?
(答:①為了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黨和政府制定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基本方針,這一本方針簡稱為“一國兩制”。②含義:“一個國家”,是指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不容分割,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兩種制度”,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中國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③意義:“一國兩制”的提出,有利于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于香港、澳門和中國臺灣地區的繁榮、穩定和發展。)
問題4:港澳回歸以來,“一國兩制”的實踐日益豐富。這說明了什么?
(答:這說明:① “一國兩制”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②“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方針,保持了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繁榮、穩定和發展。)
活動4:你是如何解讀《鄉愁》這首詩的?請說出來與同學一起交流。
(答:它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愛國和思鄉之情及期盼祖國統一的美好心愿;由此可感受到實現祖國的最終統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更是每個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
3、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板書):一國兩制
(并明確告訴學生:)
堅持一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板書)
問題5: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什么?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實現栩國憲全統一的具體方式是什么?
(答:①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②我們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洲.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中國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課后練習:
1、為什么說“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建立了什么樣的基本政治制度?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什么?如何做到維護民族團結?
3、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是什么?它的含義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重大意義?
4、港澳回歸以來,“一國兩制”的實踐日益豐富。這說明了什么?
5、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什么?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實現栩國憲全統一的具體方式是什么?
6、《高效速練》第三課第三框。
板書設計:
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一)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
(二)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1、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2、自覺維護民族團結
(三)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1、結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2、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
3、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第三課 第三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教學設計 篇4
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板書)
1、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板書)
(用錄音播放幾首少數民族歌曲片段,引入新課內容,也可由教師簡單跳幾個不同民族舞蹈的動作來引入新課。)
(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板書)
(在與同學們一起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得出:)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
(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親密無間的,用“三個離不開”來闡述新形勢下鞏固和發展民族關系的重要性。)
2、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板書)
(以活動中導入,使學生體會到各民族在創使管理國家的權力,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等方面所具有的權利,從而了解各民族之間的平等關系。)
(1)、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板書)
民族平等,團結和繁榮
(再從法律的角度加以闡述)
(2)、自覺維護民主團結
(既是國家的事,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要作到“三個尊重”
3、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從兩幅圖案入手,了解并體會祖國統一及“一國兩制”)
(1)、結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板書)
(教師講述愛國統一戰線的內涵,并用香港、澳門回歸后實行的制度的事例,來說明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
(2)、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板書)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由學生朗誦“一國兩制”的說明。使他們對此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然后再請學生深情并茂朗讀相關連接內容,從而說明“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和具有的生命活力。)
(3)、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板書)
一國兩制
(并明確告訴學生:)
堅持一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板書)
(再從連、宋打破僵局,訪問大陸到目前中國臺灣民眾意愿來說明祖國完全統一的必然趨勢。)
(與學生一起簡要回顧第三課的主要內容并布置學生預習第四課內容。)
預習提綱:①當今世界各國(包括中國)要發展,應當怎么辦?中國如何走發展之路?
②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應堅持哪些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