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復習學案
歷史唯
物主義 社會
存在
決定
社會
意識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承認領袖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人類社會是有其自身的規律的,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規律
歷史唯
心主義 社會
意識
決定
社會
存在 人民群眾不過是“氓民”、“阿斗”,只能聽任“英雄人物”的擺布 認為個別英雄人物可以“指揮歷史前進”,決定人類命運 人類社會的發展沒有規律可循
★★★★ 本考點屬于高考的高頻考點,各省份每年幾乎在此都有命題,既可能出選擇題,也可能出主觀題,復習備考時應重點把握。
命題角度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
某農牧區由于長期濫墾草原、超載放牧,不僅沒有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反而導致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草原承載力急劇下降。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來,農牧民改變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種植沙柳資源林,大力發展沙柳加工業,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回答下題。
【典例1】 (•全國,29,4分)該地農牧民種植沙柳資源林,發展沙柳產業,改變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力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決定力量 ③人民群眾具有無限的創造力,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主體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人民群眾的作用的準確掌握。該地農牧民通過種植沙柳資源林,發展沙柳產業,促進了經濟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表明了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決定力量,而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故②④本身正確且切題;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或者說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①說法錯誤。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③說法錯誤。故選c。
答案 c
命題角度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
為制定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簡稱《綱要》),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專題調研、網上征集意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納群言、廣集眾智。回答下題。
【典例2】 (•安徽文綜)《綱要》的制定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 )。
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③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④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本題考查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題干中政府制定《綱要》通過專題調研、網上征集意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納群言、廣集眾智,體現了民主科學決策,堅持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故①正確;②③不屬于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故不選;④中社會意識對應題干中《綱要》,社會存在對應題干中“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即《綱要》這一社會意識是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這一社會存在的反映,故④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