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復習學案
答案 c
對應訓練
【訓練1】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億萬農民完成六大創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村民自治、農民工進城、專業合作社、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說明( )。
a.勞動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b.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c.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d.人民群眾是中國改革的主體
解析 背景材料的主體是農民,反映了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d正確。a、b、c不切合題意,不選。
答案 d
【訓練2】 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XX年6月30日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從哲學上看,國家決策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
①說明決策機關堅持科學、民主決策 ②是因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 ③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④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的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①不符合“哲學”這一設問限制;材料沒有體現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排除③。
答案 a
【訓練3】 (•廣東文綜)指出,XX年我們要努力工作,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千方百計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持續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這里體現的哲學觀點是( )
a.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b.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c.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d.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
解析 本題以我國政府XX年工作目標為切入點,考查政府工作宗旨所體現的哲學觀點,抓住題干中的關鍵點“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并結合教材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故選a。b、c、d均與題干指向不符。
答案 a
“走、轉、改”活動成為當今社會談論的焦點問題。XX年高考很有可能結合這一活動的開展情況考查有關的哲學知識。既可能出選擇題,也可能出主觀題。
1.植根于什么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么樣的營養。新聞工作者只有扎根廣闊大地、扎根基層一線,新聞報道才能汲取充足養分,新聞“大廈”才能牢固根基。從文化生活角度盾,材料告訴我們( )。
a.文化是人類的一種特有的現象
b.要立足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踐是進行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c.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d.弘揚中華文化,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答案 b
2.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倡導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因為( )。
①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②對人民負責是我國政府的活動原則 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④我國公民享有民主監督權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3.新華網撰文指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應該是永恒的、自覺的事業追求。一方面,作風的轉變和文風的改進永無止境;另一方面,基層蘊藏著大量可供報道的新聞事實,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礦吸引著編輯記者前去開采發掘。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層開展報道,必將有利于新聞單位形成扎實的作風和清新的文風,更會為新聞報道增添豐富鮮活的內容。
(1)試從文化生活角度,簡要分析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