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點專項:哲學分析事物的本質復習教案
科學理論是從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理論。科學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是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的一定的知識體系。科學理論是認識,是理論,是真理,是理性認識。但不能倒過來說“理論、真理、理性認識都是科學理論”。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進作用,科學預見作用。(2)聯系:第一,它們都源于實踐,依賴于實踐。第二,它們在形式上是主觀的,第二性的,由實踐決定的。第三,它們的內容是客觀的,都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反映,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第四,它們都屬于意識范疇,受物質條件的制約并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誤區警示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可靠解析: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的反映是正確的,有的反映是錯誤的,所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可能可靠,也可能不可靠。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感性認識可靠,理性認識是不可靠的,也不能籠統地說感性認識不可靠,理性認識是可靠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性認識,正確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也是可靠的。在二者都可靠的前提下,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因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而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真題再現例題 (·山東)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天圓地方”、“圓球體”、“扁球體”和“不規則扁球體”的漫長過程。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體現的哲理是 ( )a.創新是對既有理論的突破和拋棄b.認識在實踐中多次反復而無限發展c.意識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d.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點評:本題應選b。材料表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發展,故b正確。a觀點錯誤,創新是對既有理論的“揚棄”,即繼承和發展的統一。c與材料不符,材料中對地球形狀認識的變化不是由地球形狀本身變化引起的。人們對特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故d觀點錯誤 ●考點突破1.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1)兩次飛躍的區別①內涵不同。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根本任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由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②兩次飛躍實現的原因不同。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的原因是:第一,從現象和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講,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規律。第三,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講,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第三,從認識的作用來看,正確的理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的原因是:第一,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是完成了認識過程的一半,還需要由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第二,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只有用認識指導實踐,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③兩次飛躍實現的條件不同。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第一,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的條件是:第一,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第二,用科學理論武裝群眾,把計劃、方案變為群眾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