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九) 人生觀 價值觀
b.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05•北京卷30)非公有制企業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克服自身存在的問題,在遵循市場法則.追求企業利益的同時,還需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維護國家利益。這是因為(c)
a集體主義決定企業發展方向 b市場經濟可以產生集體主義
c集體主義可以促進企業發展d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具有內在一致性
(05•廣東卷22).某高校XX屆的某班畢業生共52名,在求職簡歷中,卻出現了38名“班長”,17名“學生會主席”,引起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質疑。對于這一現象正確的看法是:(c)
a.畢業生制作簡歷不誠信不足為怪,因為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
b.簡歷摻水并沒有直接損害他人利益,屬于個人的正當行為
c.誠信是公民的起碼道德,缺乏誠信將導致社會陷入信任危機
d.社會競爭環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現象,部分學生簡歷摻水值得同情
(05•廣東政治卷•38)[材料一] 世界銀行XX年6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貧困人口已從1981年的4.9億減少到目前的8800萬,中國脫貧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經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關注。
[材料二] 通過反貧困戰略的實施,使極端貧困人口和剛脫貧易返貧人口分別減少到2900萬和約6000萬。我國經歷了從最初的單純性“輸血”式扶貧到開發性“造血”式扶貧的過程,即政府向貧困人口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質援助到把國家政策扶貧.投資扶持等與貧困地區干群自力更生結合起來的過程。通過國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引導農民開發當地資源,逐步形成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大量事實表明,在反貧困過程中人民群眾發揮了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我國在21世紀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所學哲學原理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反貧困戰略的轉變蘊涵的唯物辯證法原理是什么?
(2)從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分析開發式扶貧的重要意義。
(3)對于極端貧困人口與剛脫貧易返貧人口應該分別采取怎樣的扶貧策略?
38.答案要點
(1)從材料可見,我國反貧困戰略從單純性“輸血”式扶貧到開發性“造血”式扶貧,就是注重了唯物辯證法關于“內因與外衣的辯證關系”.“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原理的表現。(2分)(考生回答出其中任何一個原理都可以得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扶貧的戰略上,把“輸血”與貧困地區干群啟動內在機制“造血”結合起來,是外因通過內因而發揮作用的表現。(3分)(注:考生可以從“內因與外衣的辯證關系”.“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角度回答,只要原理把握準確,并結合材料分析就可以酌情給分,但本小點最高不能超過5分)
(2)開發式扶貧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通過政策(免征農業稅等等).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興農.市場引導等多種扶貧方式,與貧困地區干群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結合起來,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2分)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表現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貧工作中只有貧困地區干群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走出貧困。開發式扶貧體現了群眾觀點的貫徹。(4分)(只回答原理不分析材料者只能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