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學設計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請你根據學過的歷史知識,指出它們對文化變遷產生的影響。生:(思考討論)◇探究提示:中國古代,由于天災人禍不斷,人口的流動始終沒有停止過。兩晉之際,由于漢族統治階級內亂和少數民族內遷,山東、山西淪為主戰場。永嘉之亂后的人口流動,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高潮發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兩宋之際,靖康之亂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遷高潮。隨著大批北人南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風俗習慣為例,南遷的北人給南方帶去了很多新的風俗習慣,促進了南北風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臨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開的酒館也往往仿效汴京舊俗,在門前張掛爐子燈;茶館則學北方張掛名人畫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餅的時候習慣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為北方風塵較大,但南方人也跟著學,去了皮才吃。總之,人口的遷徙,對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變遷起了重要作用。師:以上我們共同探究商人的貿易活動和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十分重視教育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3)教育———又一重要途徑(板書)師:我們如何認識“教育”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①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②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牛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舉例:中國青年報北京XX年5月28日電。據統計,截至XX年12月31日,XX年全年共有來自184個國家和地區的162695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19所高等學校和其他教學 、科研機構學習。韓國、日本、美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是來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前五位的國家。中新網XX年3月6日電:教育部日前在其官方網站公布XX年度,有關留學數據。XX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3.4萬人,其中:國家公派5580人,單位公派7542人,自費留學12.1萬人。 從1978年到XX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06.7萬人。(備用例子,可讓學生舉例):唐、宋、元、明時期,朝鮮曾派遣大批學生來中國留學。僅公元840年一年之內,從唐朝回國的留學生就達105人。很多朝鮮留學生在中國考試及第,長期居留,最著名的有崔致遠等。從明代起,中俄兩國正式開始交往。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之后,俄國派遣的來華留學生和來華傳教士以及中國旅居俄羅斯的華僑和留學生,成為中國文化傳入俄國以及中俄文化交流的媒介。唐朝時,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規模時一次派遣約650人,最少時也有120人。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的經學、佛學、醫學、文學藝術、天文歷法、建筑、手工藝術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風俗習慣,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文化交流達到了頂峰,從而極大地推進了日本社會的全面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學生更是對傳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與文化傳播是兩個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范疇,尤其是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活動越來越多地借助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實現跨時空的學與教,從而與信息時代的文化傳播更加難舍難分地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