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有哲學 導學案
d、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9、孟子說:"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這一觀點說明( )
a、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b、主觀比客觀更重要
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d、矛盾著的雙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句話正確闡述了( )關系
a、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 b、金錢和人生價值
c、事業理想和艱苦奮斗 d、個人與他人、社會
11、對孟子的上述觀點正確理解是( )
⑴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
⑵個人的社會價值是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
⑶個人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
⑷個人的社會價值主要是精神貢獻
a、⑵⑶ b、⑴⑵ c、(1)(4) d、(3)(4)
12、孟子說:"心之官則思。"荀子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時珍說:"人的記憶皆在于腦"。這些論斷的共同點在于( )
a、心是思維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腦進行思維的
c、人們的思考活動,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器官作基礎
d、心和腦實際上是思維的器官
13、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說明他已經( )
a、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b、認識到君主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重要性
c、感覺到群眾在社會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體現了( )
a、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對事物發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發展中,內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15、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王安石說:"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訴我們( )
a憂患與安樂、逸樂與災禍是矛盾的 b要反對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
c享樂主義具有危害性,應該反對 d必須走出拜金主義的誤區,應該先前看
16、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從哲學觀點看( )
⑴夸大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夸大了運動的絕對性和連續性
⑵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即否認了運動的間斷性
⑶符合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運動的觀點
⑷否認了事物質的規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萬變,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論觀點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
a、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b、雙方是根本對立的
c、雙方的轉化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d、矛盾是無法解決的
18、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句話說明( )
a、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量的積累必然會引起質的變化
d、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19、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也就是說要注意火候。這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