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有哲學 導學案
a、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d、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17、"聽其言,觀其行,知其心"。這句俗語反映認識論的道理是( )
a、認識了現象就等于認識了本質 b、任何現象都能反映本質
c、透過現象能夠認識本質 d、現象和本質總是一致的
18、"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這一說法( )
a、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它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b、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它認為有一個主宰萬物的天
c、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它堅持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d、是形而上學觀點,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關系
19、"知人難,知己更難"。從哲學上看,是因為( )
a、人們的認識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
b、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知己"屬主觀唯心主義
d、對自己一分為二需要毅力和勇氣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這一段話主要體現了( )
a、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 d、矛盾著的事物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今有人說"床前"不好,應改為"窗前"。其實,李白所說的床并非寢具,而是說的水井邊的一圈欄桿。回答1-3題。
1、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
a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b人們的認識不能統一
c事物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們的思維復雜性d人們的思維可以改變客觀對象
2、有人將詩中的"床"理解為寢具( )
a是對認識的發展 b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c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d不是對事實的反映
3、人們要想獲得正確認識( )
a必須勤實踐、勤讀書、勤思考 b必須多問幾個為什么
c必須親身實踐 d必須經過系統學習
賈島的"鳥宿池邊樹,曾敲月下門"堪稱遣詞造句的經典。回答4-5題。
4、人們寫文章之所以要"反復推敲",從哲學上看,就是要( )
a"語不驚人死不休" b盡可能準確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勝 d寫出好文章
5、詩人把"鳥宿"和"僧敲"這對立的一動一靜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詩人無根據的想象 b是詩人對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為了寫詩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聲山水綠"。同是一個"綠",可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形容詞。據此回答6-7題。
6、前后兩個"綠"字都是()
a客觀實際 b詩人大腦的產物 c詩人對客觀實際的認識 d詩人的主觀想象
7、兩個綠字的詞性不同,是人們( )
a認識事物的需要 b思維習慣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審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敘述京杭大運河開鑿的四首詩,據此回答8-9題。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