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一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三)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重要提示】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也表明了中華文化動、靜結合的特點。源遠流長是動態,表明中華文化的歷史;博大精深是靜態,表明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四)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義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2.包容性的作用(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 (2)有利于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重要提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涵蓋兩層意思: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要求能夠結合材料區分開來。 [重難點突破]重點1 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縱向表明中華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質。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或中斷或湮滅,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化是由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從發展歷程年,其特征是源遠流長。 2.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橫向表明中華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質。它體現在三個方面: (1)獨特性:中國的文學藝術和古代科學技術等顯示的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2)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長其想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采。②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體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典例1】(·廣東饒平模擬)在我國深受各地人民群眾歡迎的歌舞主要有黃河以北各省的“秧歌”、西南各省的“花燈”、南方各省的“采茶”、東北的“二人轉”、內蒙古和山西的“二人臺”等。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 a.受大眾傳媒的影響 b. 不同的區域,文化一定不同 c.豐富多彩,有區域特征 d.通過社會體驗獲得 【解析】c。本題主要通過不省份不同的文化特色考查中華文化的區域性特征。a、d兩項不符合題意;b項說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