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配、交換、消費
信用是指不同主體之間在經濟、社會交往中的誠實與信任。經濟意義上的信用是指以信任為基礎、以按期償還為條件的交易券關系和價值轉移方式。社會信用體系是關于社會信用信息傳輸使用、維護的制度體系。
社會信用一般包括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三類。政府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對自身行使權力的行為承擔責任的落實狀況;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則主要是指企業和個人在市場交易活動中遵守諾言、信守合約、履行義務的誠信狀態。
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它以解決市場參與者的信息不對稱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勵,失信者付出代價,保證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與效率。社會主義信用體系,體現了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的特征。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加快建立有中國特色并與國際接軌的社會信用體系,有利于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有利于促進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誠信意識和道德水準,營造和諧信任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依托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促進資本的流動和重組,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有利于優化我國的投資和貿易環境,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有效防范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各類交易風險,擴大對外開放和信用交易規模,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
提示:黨的xx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論述:¨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準則。按照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向,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逐步開放信用服務市場。"(本節刪掉)
11、存款儲蓄及其作用
提示:利率是國家宏觀經濟調節的主要杠桿.是貨幣供應量的主要控制手段。利率變動對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
(1)、存款利率變動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利率上調會吸引儲蓄,使流通中的貨幣量減少,生活消費金額相對下降;利率下調會使儲蓄下降,流通中貨幣量增大,生活消費額增加,同時還會改變居民的投資方向。
隨 堂 筆 記
(2)、貸款利率變動的影響。貸款利率上調會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積極性,從而抑制貸款規模.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并使生產性需求相對下降;利率下調會減少借款成本,刺激借款,使銀行貸款規模擴大,流通中貨幣量增加,并使生產性需求增加。
12、債券與商業保險
提示:(1)、各種投資方式的特點比較
儲蓄、債券、股票、商業保險是目前我國居民的主要投資方式。
①、活期儲蓄靈活方便,定期儲蓄存期長.比較固定,積累性強.但收益率比股票、債券低;與商業保險比。存款儲蓄對意外事故等風險不具有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