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課本知識點梳理
產業和勞動者
國民經濟由3大產業構成,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是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的總稱,3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可以用他們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表示。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中的基礎。在我國,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緊迫問題。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是改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局面的根本途徑。鄉鎮企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國民經濟中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物質基礎,在我國,的大力振興支柱產業。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國第三產業相對滯后,不適應其他產業發展的要求,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具有現實意義。
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過勞動者依法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的義務表現出來的。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重任的勞動,并帶在享有勞動權利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遵守職業道德,提高職業技能,不負時代賦予的重任。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建立的勞動合同制,以勞動合同的形式規定了勞動者的用人單位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提供了保障。
勞動者要珍惜并依法行事自己的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我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可靠保證。建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到遵循既有利于生產,就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則;要體現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高中政治綜合課復習資料(課本內容)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的思想政治一年級下冊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各部門各行業的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的總和,稱作社會總產品。從社會種產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剩下的那部分凈產品或凈產值,稱作國民收入。
按最終用途,國民收入分為由于積累和消費的2部份,積累的部分主要是用于擴大再生產,還包括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和社會物資儲備。消費的部分包括個人消費和公共消費。積累和消費具有相互促進的一面,也存在這不相一致的一面。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的原則是:在生產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都因有所增長;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國民收入的和物質構成相一致;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3者之間的關系。
國家為了行使其職能,必須憑借政治權力強制性的征收的一部分社會產品,由于各方面的支出。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經過法定程序批準的國家年度收支計劃稱作國家預算。預算是國家基本財政計劃。預算執行的結果就是國家決算。
預算包括財政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財政收入可以分為稅收收入、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財政支出可分為經濟建設支出、教育、科學、衛生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債務支出和其他支出。財政收支平衡,是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等于或大于支出,備有節余;財政赤字是當年財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現差額的經濟現象。
國家通過財政可以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財政還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