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人生儀禮
以上材料說明在中國古代婚儀非常重要。因為重要,所以十分繁瑣,有“六禮”之說。
材料:“昏禮者,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禮記•昏義》
以上材料說明中國古代重視婚儀和農業社會的家庭制度有關,另外婚姻還會造成戶籍變動,關系國家征收賦稅征發徭役,所以結婚無論于族于國都非小事。
根據學生對祖輩、父輩和同輩婚儀的調查可以知道近幾十年婚儀的演變方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發展;婚儀中封建迷信減少,由愚昧到科學理性;中西合璧,出現了西方婚儀中的儀式;由解放初的簡樸到現在婚儀顯得華麗。
這些變化折射出社會的進步和變遷,包括民眾思想的改變、物質發展水平的制約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文明的交融、選擇。還可以從ren們的結婚證書、結婚照等物件中得到印證。
婚儀其實就是承諾和見證的儀式。通過分析,引導學生認識ren類文明要和諧發展,婚姻的美滿幸福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之一。今天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仍需要婚禮發揮其有助于加強婚姻嚴肅性、穩定性和雙方責任心的功能。
5.講授喪葬禮。介紹中國古代“禮莫重于喪祭”,使學生了解古代社會對喪儀的重視;歸納喪葬禮的意義,認識葬禮體現了ren類的尊嚴和自我尊重。
喪儀的意義有三:一是表達對死者哀悼、思念、依戀的感情;二是評價死者生前的功績。三是祈求對活ren的庇護。在科學昌明的現代,最后一重意思取消了。
材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
使學生認識喪葬禮體現了ren們對死者的懷念和感恩,這正是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要求。無論時代怎么變化,ren生禮俗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傳統,是不能放棄的。
6.小結。
本環節教師通過小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課教學目標的認識:禮俗是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禮俗的演變體現著文明發展的歷程;知道珍愛生命、責任感、恪守承諾和感恩是美德,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資料附錄]
材料一:永寧納西族少年進入成年時,要舉行穿裙子和穿褲子儀式。梁山彝族少女成年時也舉行換裙儀式。——陶立璠《民俗學》
材料二:少男必須通過的唯一考試是從8米高的懸崖上跳下,盡管每次儀式上不少少男在跳崖時摔得鼻青臉腫,但這種古老的跳崖禮至今盛行。(秘魯)——筱敏《成年禮》,選自《散文與ren》
材料三:瑤族在舉行度戒儀式時,同時傳授十條戒律:1.不得誤殺生靈等畜類;3.不得污罵父母六親九眷;…4.不得“將直為曲”(要求為ren正派) …8.不得輕慢朋友、父母、兄弟……——陶立璠《民俗學》
[板書設計]
社會的進步
發展趨勢: 更簡潔、更合理 折射文明發展歷程
文明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