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教案
解析:b 從材料內容可以看出,五均作為國家管理城市商業的制度,其目的是通過平抑市場物價以限制商人的剝削兼并活動,并使國家獲得經濟利益。
3.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商業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斷發展;
(2)古代中國的市場交換比較發達。因為中國古代經濟單位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農民需要以自己生產的部分產品去換取那些自己不能生產的東西,尤其是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但是這種交換屬于自然經濟形態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市場規模不大,社會分工不發達。
(3)古代中國發達的市場交換,沒能動搖封建經濟制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這是由古代中國傳統的市場模式造成的。古代中國的商品市場主要有兩種:一是城市市場,其主要功能是滿足皇室、貴族、官僚、紳士的享受消費,城市手工業品與鄉村農產品的交換處于次要地位;只有城市手工業品和鄉村農產品的交換,才能為近代機器工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一是鄉村集市。它狹小、分散,處于相當封閉的狀態,只是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如鄉村集市—草市。
(4)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始終處于封建政府的壓抑和控制之下,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三位一體,自由、獨立的大商人無法立足。在古代中國市場上最有勢力的商業資本是享有特權的官商。如封建社會長期執行重農抑商政策。
例題:中央電視臺在《探索•發現》欄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節目。節目中說“徽商一個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清乾隆、嘉慶時期,徽商經營達到極盛,然而從清道光、咸豐時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我們由此,可以推斷徽商的“賈儒結合”實質是( )
a.近代商業和傳統文化的結合 b.傳統商業和外國資本主義的結合
c.傳統文化與近代經濟的結合 d.舊式商賈與封建權勢的錢權結合
解析:d中國進入近代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近代經濟的出現也是在此之后,a和c兩項錯在對“儒”的理解;在中國封建社會,商業要想不斷發展,就須依附于封建權勢,故“儒”并非傳統文化之意。而在1840年之后,隨著外來侵略,封建統治日趨衰落,因而依附于封建權勢的“徽商”也隨之衰落。b項表述錯誤。
【基礎練兵】
1.明朝馮夢龍在《三言兩拍》里有很多關于當時社會現象的描寫,其中有這么一段話:楊八志(陜西商人)與李氏商議道:“我年近三旬,讀書不就,家事日漸消乏。祖上原在閩、廣為商,我欲湊些資本,買辦貨物,往漳州商販,圖幾分利息,以為贍家之資,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該材料反映了( )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八股取士扼殺人才
c.重農抑商的社會風氣 d.長途販運發展
1.d 材料中反映的內容為“楊八志”要通過經商來改變家境貧困的現狀。
2.秦朝時,政府對經濟生活的控制已達到非常嚴密的程度。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規定,商品買賣必須( )
a.公平合理 b.明碼標價 c.利于流通 d.不奪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