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材料二 當我發表就職演說的時候,我提到一個需要談判時代,而不是對抗時代.我們一直在進行談判.我們在談判中取得了一些進展.重要的事情上,我們在世界上許多地區正在進行談判而不是正在對抗,在這些地區,對抗可能導致爆炸性的局面……現在,當我們環顧我們所處的世界時,我們發現美國已經不再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據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
材料三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998年2月8日在訪問意大利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知道,要摒棄舊的思維模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強的。然后個別國家(注:美國)總是試圖把一個單極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獨一無二的領導作用強加給這個世界,這是不現實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險的。”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杜魯門所說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強加在別國頭上的國家”在二戰后最指哪一國家?美國對其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尼克松為什么認為需要談判而不是對抗?(4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20世紀90世紀美國對外政策的目的,簡要分析其原因。(3分)
(4)上述三則材料所反映的美國對外政策對中美關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簡要說明。(6分)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多產於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適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諫逐客書》
材料二 日本的“拿來主義”確實很值得后來發展中的國家借鑒。但是在向西方學習的問題上,日本終因選錯了榜樣而走上歧途,給日本現代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誤。明治維新后,手忙腳亂的新政權派出使團赴歐洲考察各國制度,以使為日本規劃藍圖。代表團在考察后得出結論:一切效仿德國。 ——錢乘旦《明治維新失誤引出的教訓》
材料三 “中國威脅論”的出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始作俑者是《海權論》的作者、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馬漢得出這一結論,主要是基于兩個因素:一是中國規模大,人口眾多;二是中國正逐漸成為一個現代化大國。 ——千龍網帖子
材料四 “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們要走一條和一些大國不一樣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為貴,就是和的文化,當然我們還要和而不同,這種不同是互相補充,是相互借鑒,而不是沖突的來源。
……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發展,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就是說,我們要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充分和自覺地依賴自身的體制創新,依靠開發越來越大的國內市場,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要義就在于此。”
——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
(1)結合材料一,根據史實指出秦統一中國的主觀條件和主要方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