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 課 鴉片戰爭(岳麓版學案)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由單純反封建變為反對外來侵略、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
④思想領域的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思想開始萌發。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開端。
3.史學界普遍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試結合史實加以說明。
繼續: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戰爭性質相同,都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戰爭影響一脈相承,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擴大:從戰爭進程看:侵略力量擴大,侵略區域擴大,訂約國和條約增多。從危害和影響看:開放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中國主權遭到更多破壞。
【走進高考】
例1.(xx年廣東單科,9)有學者認為,外國商品輸入造成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瓦解。可以做為該觀點直接證據的是
a. 19世紀末鎮江海關報告稱“從前如江北內地各州縣,均用洋布,近則用土布者漸多”
b. 20世紀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擴所及,建筑盛則農田少,耕者織婦棄其本業而趨工場,必然之勢也。”
c. 1853年的《順德縣志》載:“女布(指土布)遍于縣市,自外洋以風火水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
d. 1850年,美國駐廈門領事說:“這里對棉織品的需要,和在廣州上海一樣,長期受到限制。”
解析:c 自然經濟逐步瓦解的過程是“紡與織”“耕與織”分開的過程,根據這個“原理”,查看材料,即可得出。
例2.(08海南歷史,15)19世紀30年代,一位來華傳教士撰文說:如果不透徹了解中國歷史,要解決其長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問題將是徒勞的;如果這個民族與世隔絕的“秘密”不被發掘出來,那么,“將他們與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萬里長城就不能連根鏟除”。上述言論適應了當時西方國家( )
a.壟斷貿易的要求 b.商品輸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資本輸出的要求
解析:b 注意題干的時間是指19世紀30年代。只有b符合當時的西方的要求,希望打破中國的自然經濟的狀態,實現商品傾銷的目的。其余幾個選項是19世紀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a.保護鴉片貿易 b.割占中國領土
c.打開中國商品市場 d.爭取外交禮儀平等
2.鴉片戰爭的最終結局從根本取決于
a.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指導方針 b.軍事武器的優劣
c.國民素質的優劣 d.社會制度的進步與落后